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4)

已有 2249 次阅读 2022-11-12 11:56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4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HerveBourhy 博士等于今年4月在国际专业杂志《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当前病毒学观点》上发表综述论文,介绍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其要点是:

1. 单克隆抗体(mAb)适合在狂犬病预防中取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RIGs)

2. 推荐使用单抗鸡尾酒(cocktails),以减少由于覆盖范围有限和病毒逃逸而导致的失败风险。

3. 两种基于mAbs的产品已经在印度获得许可用于PEP(暴露后预防)。

4. 一种使用单抗鸡尾酒的方法治愈了已出现症状的小鼠的狂犬病。

  现分数次介绍此论文的主要内容。

目录

摘要

前言

中和抗体的靶点——狂犬病毒糖蛋白的结构

当前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措施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预防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展望

前控制和预防狂犬病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100%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为控制人类狂犬病,对犬类进行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暴露于RABV(狂犬病毒后,通过早期暴露处置,仍可在人类中完全预防该疾病,其中包括伤口的清洗和消毒以及暴露后预防(PEP):接种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s)(1)暴露类别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评估和PEP决定由专门的抗狂犬病中心或综合咬伤管理中心做出。

1 暴露类别和建议的暴露后预防措施(PEP)

与疑似狂犬病动物接触的类别

暴露后预防措施

I类--触摸或喂养动物,动物舔舐完整皮肤(没有暴露)。

清洗暴露的皮肤表面,不需要PEP

II类--轻咬裸露的皮肤,轻微抓伤或擦伤,但没有出血(暴露)。

伤口清洗立即进行包含疫苗PEP

III类--单次或多次穿透皮肤的咬伤或抓伤,黏膜或破损皮肤因动物舔舐而被其唾液污染,或因直接接触蝙蝠而造成的暴露(严重暴露)。

伤口清洗,立即进行PEP,包括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接种。

来源: WHO .  

表1的英文原文:

image.png

在大多数严重暴露的患者中使用了RIGs(1)。使用这些免疫球蛋白作为原始疫苗的补充措施的好处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几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建议使用这些免疫球蛋白。伤口周围注射RIGs最好在PEP方案开始时进行,否则应在PEP开始后尽快进行,但切勿在PEP开始7天后进行,因为可能会干扰疫苗的效果

暴露后的最初几天内,当疫苗接种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仍然未起作用时,使用RIGs就能通过中和感染部位病毒粒子的感染性立即产生效果。然而,以前接受过暴露前预防或PEP的患者不得再使用RIGs

第一种获批上市的RIG产品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s),从免疫的马身上获得。目前,市场上RIG产品有ERIGs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HRIGs)ERIGs中高度纯化的F(ab’)2片段。HRIG的最大剂量为20 IU/kg体重,ERIGF(ab’)2片段的最大剂量为40 IU/kg体重。然而,在广泛实施和采用RIGs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包括成本、供应短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及血液衍生产品的潜在安全问题。因此,在非洲,根据WHO建议需要使用RIG的暴露中,只有不到10%使用了RIG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G Melo,et al.,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rabies: current uses in prophylaxis and in therapy,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Volume 53, April 2022, 101204,ISSN 1879-6257,https://doi.org/10.1016/j.coviro.2022.101204   

相关博文:

image.png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1) 2022-11-07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2) 2022-11-08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3) 2022-11-10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5) 2022-11-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363396.html

上一篇: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5)
下一篇: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6)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