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1) 精选

已有 5119 次阅读 2022-11-7 12:07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1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HerveBourhy 博士等于今年4月在国际专业杂志《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当前病毒学观点》上发表综述论文,介绍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其要点是:

1. 单克隆抗体mAb适合在狂犬病预防中取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RIGs)

2. 推荐使用单抗鸡尾酒(cocktails),以减少由于覆盖范围有限和病毒逃逸而导致的失败风险。

3. 两种基于mAbs的产品已经在印度获得许可用于PEP(暴露后预防

4. 一种使用单抗鸡尾酒的方法治愈了已出现症状的小鼠狂犬病。

  现分数次介绍此论文的主要内容。

目录

摘要

前言

中和抗体的靶点——狂犬病毒糖蛋白的结构

前控制和预防狂犬病措施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预防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展望

摘要

狂犬病是一种可引起急性脑脊髓炎的严重病毒感染,在出现神经学临床症状后病死率接近100%。暴露后预防(PEP)可有效预防狂犬病,包括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已出现症状狂犬病的治疗方法。PEP方案在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面临获取和实施的障碍,这可以通过用RIGs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替代单克隆抗体(mAbs)部分克服。单克隆抗体提供更低的生产成本,持续的可供应能力,长期的存储/稳定性,以及更高的安全性。在这里,作者总结了不同的抗狂犬病单抗的主要特点,重点介绍了它们在PEP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它们用作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潜力。

前言(1)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急性和进行性脑脊髓炎,由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丽沙病毒lyssavirus(源自希腊语lyssa:愤怒或疯狂)的嗜神经病毒引起。这种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影响广泛的食肉动物狗、狐狸、浣熊、臭鼬、猫鼬等,它们是丽沙病毒的主要宿主。此外各种蝙蝠也是主要宿主。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估计每年造成约6万人死亡。狂犬病被认为是最被忽视的疾病之一,对那些表现出神经方面临床症状的患者没有有的治疗方法。

狂犬病毒(RABV)是该属的模式种,该属目前共有17种已确认的种,根据它们的基因组遗传距离分布在两个主要系统群 phylogroups系统群1(阿拉文蝙蝠丽沙病毒、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Bokeloh蝙蝠丽沙病毒Duvenhage蝙蝠丽沙病毒、欧洲蝙蝠丽沙病毒1、欧洲蝙蝠丽沙病毒2Gannoruwa蝙蝠丽沙病毒Irkut蝙蝠丽沙病毒Khujand蝙蝠丽沙病毒、狂犬病病毒和台湾蝙蝠丽沙病毒)系统群II(斯蝙蝠丽沙病毒Mokola蝙蝠丽沙病毒Shimoni蝙蝠丽沙病毒)。另外三个物种(伊科马丽沙病毒、莱达蝙蝠丽沙病毒和西高加索蝙蝠丽沙病毒)是基因差异最大的丽沙病毒,不属于这两个系统群中的任何一个。

RABV通过穿透皮肤屏障传播给人类,最常见的是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唾液,但也可能通过黏膜的直接接触移植受感染捐赠者的器官传播。RABV最初会在感染部位的肌细胞中感染和复制,然后感染运动神经元,主要通过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介导而穿越运动终板motor endplates

其他分子如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CD56)低亲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TR)代谢性谷氨酸受体2亚型(mGluR2)整合素 integrinβ1 (ITGB1)细胞硫酸肝素(HS)可能作为RABV的受体或附着因子。狂犬病毒将通过轴突逆行传播到脊髓,并进一步向上传播到大脑。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从几天到年不等,但平均为两至三个月。

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与RABV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播有关。尽管由于丽沙病毒的进化动力学而经常出现新的流行病学周期,且不论其跨越物种障碍和感染许多不同种类哺乳动物的能力,全世界98%以上的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都是由家犬传播的RABV导致的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G Melo, et al.,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rabies: current uses in prophylaxis and in therapy,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Volume 53, April 2022, 101204,ISSN 1879-6257,https://doi.org/10.1016/j.coviro.2022.10120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362685.html

上一篇:如何证明新冠病毒疫苗能显著减少病毒传播?
下一篇:单克隆抗体用于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现状(2)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1 谢蜀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