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为什么新冠病毒病的部分患者会出现长期后遗症?

已有 2245 次阅读 2022-10-14 06:59 |个人分类: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为什么新冠病毒病的部分患者出现期后遗症?

image.png 

COVID(新冠病毒病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的一种长期、慢性表现,最常见的特征是挥之不去的疲劳、脑雾(難以集中精神,無法清晰思考)、记忆障碍和思维混乱。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导致后遗症,但专家推测,以下一个或多个因素可能有:无法成功清除病毒、潜伏病毒重新激活、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持续炎症和/或自身免疫。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Akiko Iwasaki岩崎明子和他的同事最近探索了其中一些假设,试图确定与长期COVID(新冠病毒病相关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见参考文献)。该研究涉及四组参与者实验组为患有长期COVID的个人包括接种了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另外三组都是健康对照组,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的健康个人:

1 未感染的健康个人,曾接种过疫苗;

2  以前感染过的健康个没有长期COVID接种疫苗;

以前感染过的健康个没有长期COVID接种过疫苗。

研究人员从所有参与者身上提取了血液样本,并分析了样本中特定免疫细胞的存在。他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长期COVID患者常规树突细胞和记忆T辅助细胞水平较低。常规树突状细胞通常会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而细胞毒性T细胞继而又会杀死感染细胞。

记忆T辅助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核心元素,它们在识别抗原时帮助协调下游免疫功能。长期COVID患者耗尽T细胞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些T细胞不再具有功能或已无消除病毒的能力。

这些结果表明,长期COVID患者可能没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来灭活病毒,从而许病毒留并继续复制和循环。这一假设是否正确,以及长期COVID患者是否确实存在持续传播的病毒,都有待续分析。

先前的研究表明,严重的COVID患者可能有针对细胞外循环的自身抗原的功能性抗体水平增加(即细胞外自身抗体),这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自身免疫紊乱。为了确定自身免疫和长期COVID之间的可能联系,作者使用一种称为快速细胞外抗原分析(Rapid Extracellular Antigen ProfilingREAP)的技术筛选收集的血液样本中的自身抗体。在其他试验中,REAP允许评估抗体对一系列细胞外人类蛋白质的反应性,已知这些蛋白质会促成自身免疫疾病,对这些自身免疫病已有充分研究

 有趣的是,与对照组相比,长期COVID-19患者的自身抗体水平没有增加,这表明在严重COVID-19患者中检测到的自身抗体可能只在疾病急性期出现。然而,REAP只评估针对细胞外自身蛋白的抗体,不提供任何关于细胞内或非蛋白质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信息。因此,不能排除自身免疫在长期COVID中发挥作用

作者还使用REAP检测针对各种病毒的抗体。他们发现,除了新冠病毒外,长期COVID患者还具有针对其他几种病毒的抗体,包括EB病毒,这是一种疱疹病毒,众所周知,它会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然而,由于大多数成年人具有EBV抗体,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EBV抗体阳性参与者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所以EBV抗体阳性状态不太可能与发展成长COVID的风险有关。

这项研究中最有趣的观察是,与对照组相比参与试验者中长期COVID患者的类固醇激素皮质醇水平低50%左右。因为皮质醇是一种强有力的抗炎剂,缺乏皮质醇可能会导致持续炎症和与炎症相关的长期组织损伤。根据这一推理,接种过疫苗感染的健康个人的对照组(第一对照组)的皮质醇水平最高;健康、未接种疫苗、既往感染无持续症状者(第2对照)皮质醇水平较低;在长期COVID患者中最低。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方法,作者确定皮质醇缺乏是长期COVID诊断的最重要的单一预测因素低皮质醇也与ME/CFS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关,氢化可的松治疗可以缓解一些症状。

作者谨慎地指出,215名参与者的小样本量是本研究的一个相当大的局限性。然而,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可能适用于其他慢性疾病。与公众的看法相反,急性病毒感染后的长期症状并非COVID所独有。在登革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罗斯河病毒(Ross River virus、柯萨奇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之后,都曾报告与长期新冠病毒病(COVID有类似症状的不明原因慢性综合征。由于这些综合症与沉重的公共卫生和经济负担有关,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阐明其基本机制。

参考文献:

Jon Klein, et 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Long COVID identified through immune profilingmedRxiv, preprint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8.09.22278592; this version posted August 10, 2022.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8.09.22278592v1.full.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359344.html

上一篇:纪念公众号《独轮车上的博导》关注人数突破4万人
下一篇:生男还是生女?由父亲的性别比基因决定!
收藏 IP: 76.33.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