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发展趋势(2)
——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选译
作者:Susan A. Nadin-Davis
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渥太华Fallowfield实验室。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Ottawa Laboratory-Fallowfield, Ottawa, ON, Canada)
5.1 导论
5.2 丽沙病毒关键的生物学特征
5.3 病毒分型方法
5.4 狂犬病毒的分类
5.5 发展趋势(Emerging trends)(1)
5.5.1 病毒分型(viral typing)的重要性
5.5.2 了解影响病毒传播的因素
5.5.3 宿主的作用
5.5 发展趋势(Emerging trends)(2)
5.5.4 控制宿主转换(shift)事件的因素
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丽沙病毒中,RABV似乎是唯一具有相对频繁宿主转换能力的成员。然而,与这种宿主转换相关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人们通常认为,一个或多个病毒蛋白质中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决定了病毒在特定宿主中的维持能力,而这些残基的密码子预计将受到正向选择的影响。
虽然一项对蝙蝠相关RABV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似乎处于正向选择下的残基,但对涉及非飞行哺乳动物之间宿主转换的通用(consensus)序列数据集的检查始终未能识别出正向选择下的残基。然而,亚通用( subconsensus)水平上的一个罕见突变可能通过加州臭鼬(California skunk,CASK) 变种促进了从臭鼬向狐狸宿主的转换。有人提出,RABV对许多肉食动物宿主的预适应( preadaptation)可能会促进宿主转换,而宿主生态学和种间接触率等其他因素对蝙蝠种群的此类事件有显著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是否该病毒更微妙的特征,如密码子的使用或宿主非编码RNA的调控会影响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另一个更有争议的理论是重组(recombination)在丽沙病毒进化和宿主适应中发挥的作用。重组检测程序(RDP) 已经被用来鉴别丽沙病毒。有人建议,美洲蝙蝠和犬源狂犬病毒之间的重组事件导致美洲陆生野生动物本土病毒变种的出现,即美国的中南部臭鼬(south central skunk,SCSK) 变种和浣熊狂犬病毒变种(raccoon rabies variant,RRV)。这样的事件,如果被证实,也必须被认为是非常特殊的。丽沙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分子过程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决定了这种事件将是极其罕见的,与绝大多数系统发育研究中关于重组的极少证据一致。
最后,基于时间尺度的系统发生分析,重建病毒属的祖先状态,提出丽沙病毒属出现在大约27,000年前的古北区(Palearctic),随后通过三个主要传播事件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与另一种理论相矛盾,该理论基于非洲大陆上丽沙病毒属的高度多样性,认为所有丽沙病毒来自非洲。
5.5.5 气候变化的影响
另一个日益影响病毒传播的因素是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温上升,许多携带这些病毒的宿主的活动范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人们对吸血蝙蝠极有可能将其活动范围向北扩展到美国南部地区表示担忧。同样,改变昆虫物种分布的气候变化很可能对世界许多地区食虫蝙蝠( insectivorous bats)的活动范围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扩大与其相关的丽沙病毒的活动范围。
据推测,在阿拉斯加,红狐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北极狐迁移到更北部的地区可能会减少北极狐在人类居住地的数量,从而减少报告的狂犬病病例。然而,红狐因其自身的能力而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有效的狂犬病储存宿主,但这样的预测可能并不能延伸到它的全部活动范围。应当认识到,这种关于气候变化对疾病分布影响的预测目前仍只是推测性的。
5.6 结论
丽沙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关于人类狂犬病感染源的重要公共卫生信息,特别是在这种疾病很罕见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罹患狂犬病可能源自本地感染,也可能由于曾前往存在地方性狂犬病的国家。这些病例表明,有时在人身上可观察到长潜伏期。它还促进了在野生动物中鉴定新的疾病暴发点,在更好地了解以前认为没有狂犬病的国家的疾病出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提高了对地方性狂犬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充分鉴定这些病毒基因组能力的改进,连同解析这些序列数据的新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对这些病毒的流行病学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方法也已应用于控制狂犬病的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全基因组测序使人们能够重新评估用于野生动物ORV(口服狂犬病疫苗)的许多疫苗株的发展历史。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方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来探测疫苗不同批次的差别,这种方法可能使许多疫苗质量控制方案获得革命性的改进,并使探索ORV(口服狂犬病疫苗)中的病毒的变化成为可能,在大规模使用ORV后常会伴发罕见的疫苗病毒诱发的狂犬病病例。
尽管在西欧已成功地消除了陆生动物狂犬病,在美洲的大部分地区陆生动物狂犬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但狂犬病毒在各种各样的野生食肉动物中持续存在的能力决定了需要对它们持续地保持警惕,以保护人类健康免患疾病并防止再次将狂犬病毒引进狗群。未接种疫苗动物的非法流动,不可持续的家养动物疫苗接种项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冲突而导致的人类及其家养动物的大规模迁移,以及野生动物中不断出现新型病毒变种,这些都可能导致该疾病的再次挑战。
事实上,如果我们接受准确地描述了古代狂犬病存在的有记录的历史,以及目前狂犬病毒世系出现的估计日期,很明显的结论是:狂犬病毒在历史上出现了不止一次(曾经多次自行消亡然后又重新出现),而新的丽沙病毒变种的出现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正在进行的监测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继续增进我们对世界各地已知的丽沙病毒属的多样性的认识。随着知识的增加,能更好了解该属病毒的历史和影响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进化机制。这些认识有望为我们进一步控制这些重要病原体提供更强的助力。
(本章全文完)
相关博文: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1) 2020-08-12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2) 2020-08-13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3) 2020-08-17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4) 2020-08-22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5) 2020-08-27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6) 2020-08-28
狂犬病毒的分类 2020-9-1
澳大利亚蝙蝠丽沙病毒(ABLV) 2021-09-07
欧洲蝙蝠丽沙病毒(EBLV) 2021-09-08
亚洲蝙蝠丽沙病毒 2021-09-10
非洲的丽沙病毒 2021-09-12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一) 2021-09-15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二) 2021-09-16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三) 2021-09-19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四) 2021-09-20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五) 2021-09-21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六) 2021-09-24
经典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七) 2021-09-24
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发展趋势(1) 2021-09-30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2020-06-29
犬狂犬病毒的起源和家谱(分子钟证据) 2012-6-18
多国合作科研项目:全球犬狂犬病病毒的起源和系统进化研究 2012-6-19
中国狂犬病病毒变种的历史评估和进化分析 2012-6-1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