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为什么eLife选择明年不再拒稿?

已有 2297 次阅读 2022-10-25 13:40 |个人分类:ScienceOpen|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编者按:eLife杂志的执行董事在接受《The Scientist》(TS) 采访时谈到了希望通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新出版模式实现什么目标。


同行评审期刊eLife于10月20日宣布,它将废除长期以来接受或拒绝稿件的做法。去年,该杂志已开始专门审查已经作为预印本发表的论文。明年,eLife将发表所有进入同行评审提交的预印本,不管它们的质量如何,同时发布同行审稿人的评论,以及杂志本身的评估意见,详细说明审稿人和编辑对研究本身的看法,以及支持论文结论的证据力度。作者可以选择修改论文并重新提交,或者直接要求在eLife网站上按原样发表手稿。

eLife执行董事Damian Pattinson (DP)说: “这是一个与传统期刊系统截然不同的系统。”“这一切都是从基于同行评审决定你在哪里发表,转变为基于你发表的内容。”《The Scientist》杂志就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和他的期望进行了采访。

TS: 简单地描述一下新系统的工作原理。

DP: 对于我们审查的每一篇论文,我们都会在eLife网站上发布一份经过审查的预印本,即原始预印本的重印版,结合收到的同行评议意见和编辑评估——我们称之为eLife评估。这是对该篇论文的简要评审,即给出了证据的强度和研究的意义. . . .而不是发表在eLife作为主要…质量指标,我们用一个更细致的指标来代替它,它主要关注实际研究本身,突出论文本身的优势。

TS: 当一篇被评审的论文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有缺陷,从而在旧的系统下可能被拒稿时,这些缺陷会被清楚地标注出来吗?

DP: 在评估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词汇来描述论文。在意义领域,范围从“里程碑(landmark)”到……“微不足道的意义(very minimal significance)。’……然后,关于证据,我们有从“例外(exceptional)”开始,到“不完整(incomplete)”甚至“不充分(inadequate)”,我们会说,该方法不足以支持论文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如何突出我们认为有重大缺陷的论文。

TS: 我的想法是,由eLife这样的同行评议期刊发表,人们可能不会把它视为预印本。如果你审阅了一份预印本,而你的同行评审员认为它不太好……你如何向读者暗示要谨慎行事?

DP: 部分原因是我们……在eLife网站上重新展示这些(预印本),我们确实觉得同行评审意见和内部编辑评估意见是预印本显示的中心,这很重要。把这些发布在我们的网站上,并且把这些放在文章的前面和C位。所以基本上,读者首先看到的是摘要,然后在摘要的正下方是一个方框表示我们对这篇论文的看法。所以如果这篇文章有什么缺陷,在读者读完摘要的时候就会被清晰地标记出来。

TS: 现在所有eLife的文件都是这样处理的吗?

DP: 从明年1月底开始,是的。我们允许作者从现在开始选择,所以如果人们想提前测试系统并以这种方式发布,那么他们可以这样做,但我们将在1月31日进行全面切换。[参见已经发布在eLife网站上的经审查的预印本示例。]

TS: 请告诉我是什么推动了这一改变,以及你们希望从中看到什么。

DP: 我们想要利用研究生态系统中正在发生的变化,人们发布预印本并尽早分享他们的工作。一旦这个世界成为常态——我们确实觉得事情就是这样发展的——那么显而易见的下一步就是,什么是最好的评审方式?我不认为有人会声称,在当前这个你很早就可以分享预印本的世界里,再去阅读多家不同期刊和在不同平台进行多轮审查的现行系统有任何意义。所以eLife模式是在说,在这个研究成果早期共享的新世界里,同行评议应用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这个(新的)版本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

在生物医学领域,对发表文章的期刊名称的痴迷真的必须结束,我们觉得这是一个这样做的机会. . . .因为当工作尽早被分享,那么它的评审方式可能会完全不同. . .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说的是,用一个单一的期刊名称来决定质量,或者决定关于层次的研究,是非常低效的。所以,相反,一个你真正评估并公开发表评审意见的模式——是一个更公平、更快、更平等的出版方式。

这确实像是期刊出版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我们确实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让每个人都摆脱对期刊名称的痴迷,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的,更适合互联网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360867.html

上一篇:欢迎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 加入ScienceOpen
下一篇:eLife将终结非Accept即Reject的时代
收藏 IP: 114.219.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