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硕博上岸后,研究生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 精选

已有 7587 次阅读 2022-11-21 10:40 |个人分类:百家争鸣|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家好,我是小贝。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说入学以后的研究生说过同样类似的一句话:“考研最快乐的时候也就是看到自己被录取的那一刻”。也许,有很多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学以后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的品性存在一定的偏颇。那么,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在硕博上岸后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吧。

确定科研兴趣,积极联系导师

对研究方向保持较好的科研兴趣是能够让我们在研究生阶段体验一个快乐而又短暂的人生阶段。硕博研究生在上岸之前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积极联系报考学校的目标老师,对于博士研究生,首要任务是必须要先联系一个博士生导师。

对于准硕士生而言,在联系导师时,一般是可以在学校学院官网上搜索到导师的基本简介,可以找到导师的联系电话,邮箱等。在第一次联系导师时,通常建议是先发邮件咨询当年的招生名额和现在的研究方向等等基本信息;最终确定和双向确定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待到上岸之后,就抓紧时间再次双向确认,以保导师的录取名额。

2019年,我以学硕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湖南某高校研究生的入学资格。但在选导师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和自己内心想要学的方向,就想着选一位名气较牛的导师。然而,在最终面试结果出来之后,双向确认的时候,由于联系的时间较为靠后,而无缘于该导师的团队。然而,祸兮福兮;我还是积极地通过电话的形式与学院的其他导师进行联系沟通,最后选定了一位值得一辈子骄傲的导师,也正是这位导师完全改变我人生道路和成就了现在的我。

对于准博士而言,大多数都经历过硕士相关经历,在博士报考之前,便需要提前联系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另外,博士的科研之路更多的还是要依赖自己;如果在硕士期间的科学研究特别依赖于导师的话,在申博之前,十分建议提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也要开始培养自己的自律性,创新性和看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并且也要能够迅速的把握看科研问题本质的能力。

关注导师项目动态,了解纵横

在研究生阶段均是要依托导师的纵横项目开展一系列的相关研究。那么,就有必要了解和关注导师的最新科研动态。

当在官网上查到导师的基本信息之后,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导师在近三年在做关于什么研究方向的项目?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

通常,横向项目是导师与企业进行合作的项目;纵向项目是导师申请到的国家的基金项目。通常而言,纵向项目更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等;横向项目更偏重于产品的实际应用。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项目方向分析导师的现阶段和未来的科研动态,是否符合自己的科研兴趣点。

在帮助导师做横向项目时,往往会感觉到时间很匆忙,任务量较重等问题;在做纵向项目时,往往会感觉到相关基础研究较难以推导和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等理论工作。对于导师已经结题的纵向项目,可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网站中查询,其中纵向结题项目可以包含有在规定执行年限内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浓缩,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导师在近几年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科研兴趣。

如果导师近期没有纵向,只有横向项目的时候,切记是要打听好所做的横向项目具体是关于什么的研究内容,以此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科研兴趣;温馨提示一点是,尽管横向项目也是可以提炼出很多的科学技术问题,但还是存在很多研究生在做企业的横向项目时,常常会有“pure tooler”的感觉,而逐渐丧失了科研的兴趣和志向。

关注导师科研动态,论文专利不可少

无论导师是做横向还是做纵向,最终都会要形成和提炼出一定程度创新的科研成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横向项目往往更看重的是最终产品的应用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提炼科研问题和发表科研成果的周期较长;纵向项目往往提炼科研问题和发表科研成果的周期相对较短。科研成果往往是以科研期刊论文,专利和科技获奖情况等形式呈现。

若想继续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科研兴趣,那就仔细挖掘导师近年来的相关文章创新点和专利发明内容,以分析出该导师所在的实验室是否可以提供实现个人科研兴趣的基础设施。此外,关注导师的简历信息上在署名顺序上是否会给学生一作等等相关信息,从而判断导师的相关秉性和性格,均可一目了然。

感受组内氛围,了解师生关系

通常,老师的格局大小,性格脾气以及为人处世等相关秉性决定了组内学生在研究生生涯的幸福指数。

是吐槽还是内心感激,是痛并快乐着还是仅存痛苦都是要从组内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可以从组内师兄师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导师的管理体制是以人为本型还是压榨剥削型,也都可从组内学生对导师评价和相关内涵的言语中体现出来。因此,当硕博上岸之后,可通过论文中作者信息等尽快加入和认识到组内人员,了解相关讯息(比如老师是否歧视双非学校出身的学生,是否会发放科研劳务津贴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及时和有效避坑。

如果说:在老师官网的个人简历上看,近些年发表的科研论文,专利均是其一作和通讯,个人的建议是慎重选择。对于老师发表的论文,有绝大一部分是其学生在承担相应的科技论文和专利的内容写作工作。对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一作,导师通讯也并无不妥,这对于学生后面的发展和被认可度可能会更高;也许学生也会更有获得感。这样组内的师生关系也更会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364649.html

上一篇:视频对学术出版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下一篇:研究人员正面临支付开放获取费用的困难
收藏 IP: 114.219.22.*| 热度|

4 许培扬 郑强 何应林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