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初看中科院期刊预警名单的影响

已有 9557 次阅读 2021-4-21 10:14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编者按:今天翻译的这篇文章原文来自The Scholary Kitchen,作者是Christos Petrou。他是Scholarly Intelligence的创始人和首席分析师。本文只是节选部分内容。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第一份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虽然它只包括65种期刊,但该名单以完全开放获取(OA)期刊为目标,并从绝对或相对角度发表了大量的中文论文,特别是IEEE Access、MDPI出版的若干期刊和Hindawi出版的四种期刊。预警名单发布已经超过三个月了,其影响已经在出版物数量上显现出来。

例如,IEEE Access经历了自2019年初以来最糟糕的季度,而MDPI上榜期刊从中国获得的投稿越来越少。

期刊数量少,但OA论文多

在Scimago索引的26000种期刊(Scopus数据)中,名单上的期刊只占微不足道的0.2%。然而,完全OA期刊有43本(总计65种预警期刊),2020年发文量超过1000篇的有40本,并且他们发表了大量来自中国的论文。以2020年的总量计算,这65本期刊总计发表来自中国的论文总数为51000篇,完全OA中文论文总数为43000篇,分别占这一年中国论文总数的6%和22%。也就是说几乎四分之一的完全OA中国论文来自于这65本期刊。

到目前为止的影响

巨型期刊是一项危险的业务,成功的大型期刊在其影响因子下降后,会进入一段动荡和缓慢衰落的时期。2019年夏季,IEEE Access 的影响因子达到4.1的峰值,在2020年夏季降至3.7。虽然出版物数量没有完全下降,但2020年的最后两个季度与2019年同期持平。

IEEE Access被列入了预警期刊名单,表明一个比megajournal(巨型期刊)更有风险的是一个过度依赖某个地区的megajournal。2021年第一季度,IEEE Access经历了2019年年中以来的最低季度文章出版量,年度下降24%,3月份同比下降34%。

中国作者的大量出走是导致这一数字下降的原因。这一现象在IEEE Access影响因子降到4.0以下(中国作者对影响因子波动特别敏感)后开始,在预警名单发布后加速。有趣的是,该期刊在其他地区的发表量一直在增长(没有中国作者的论文在3月份增长了11%,而有中国作者的论文下降了60%),但对中国作者市场的过度依赖和下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图:IEEE Access的季度论文量和年度增长(数据来自IEEE网站)

与IEEE Access类似,MDPI预警期刊来自中国的发表量也有所下降。与IEEE Access相反,MDPI的多元作者来源能够更好地承受冲击。这是因为(1) MDPI发表的期刊来自中国的内容较少,(2)未上预警期刊名单的其他期刊在中国仍在增长,(3)所有期刊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在大幅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MDPI同比增长50%,尽管其中文内容减少了8%。MDPI计划在2020年出版超过20万篇全OA论文。由于其投资组合方式和区域多元化,MDPI在其他公司步履蹒跚时蓬勃发展。

图:2021年第一季度MDPI期刊发表论文的年度增长率

(RoW代表“世界其他地区”; 数据来自MDPI网站)

对外国出版商和期刊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国际出版商和期刊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去年有一个政策引入了2万元 (约3000美元)的APC上限,以及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可以支付的论文限额。中国是否会在预警期刊名单的基础上,导致进一步的限制APC行动吗?

作者: Christos Petrou

参考文献: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1/04/14/guest-post-an-early-look-at-the-impact-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journals-warning-lis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83026.html

上一篇:一位作者要求对已发表论文进行多次大幅度修改,PLOS ONE审阅该文后决定撤稿
下一篇:内卷非中国特色,英国的生化环材博士后们都去哪儿了?
收藏 IP: 112.80.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