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写在见面之前:致2021级人工智能304班 精选

已有 6239 次阅读 2021-9-3 00:09 |个人分类:生活随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9月1日是你们开学报到的日子,你们从四面八方奔赴桂电花江校区,开启四年的大学生涯。见面之前,我们已经通过QQ群互相致以问候,这是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便捷,未来四年我们一起见证人工智能更加智能、更少“人工”。

    选择担任人工智能专业的班主任,主要是因为我想像你们一样拥抱时代,与时俱进,多学一点。社会科学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离不开大数据(当然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人工智能大有用武之地。以黄智生老师的实践及研究为例(如“网络智能机器人与自杀监控预警”等),在2年间他和他的“树洞救援团”为高自杀风险人群中的10487人(次)伸出援手,阻止了3289人(次)自杀。人工智能在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还有聊天机器人,等等。所以,未来的四年,我可能会和你们当中的一些同学合作,开展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题。参加班主任培训会,我发现就我一个人是非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做班主任的,这让我倍感压力。虽然班主任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专业发展指引也不能落下。这需要我继续补课,或者,扬长避短。

    所以,对于未来四年,我有一些肺腑之言,也可称为丑话说在前面:

    大一,你正在适应大学生活,你可能会很失望。你想象着美好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认为会有人主动和你交流,但是很快你发现这样的日子就在开学那几天,以后都是各忙各的。当你去主动交流时,你又发现自己和别人怎么变得那么功利,目的性那么明显。当你发现课程跟不上时,时间可能已经到了期末。这时你奋发图强也只是强扭的瓜,未了你还可能挂科。大一下学期开始,你变得机警,上课认真了许多,但是你对待公共课的态度又变了。你还得跟手机、电脑、游戏作斗争。你还得从嘈杂的社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中清醒过来。你发现你都是被安排,时间被挤得七零八落,说明你不主动还缺乏弹性。当你讨厌作业太多的时候,说明你变得认真了。而上述这些,我希望你都不会出现。那么我就有一些建议:第一,只选1个学生会组织做干事(不管是学院的还是学校的,或班干,或者社团),不占用自己的太多的时间。专一,让自己能认真做好一份社交性工作,体验大学生活。第二,广泛阅读。每个星期至少读一本书。第三,运动。不管你有没有运动的习惯在大学你都要培养运动习惯。第四,利用好课堂时间,特别是认真上好公共课。你可能没有多少时间阅读,那么公共课就是你扩大知识面,培养你科学思维的最好场所。第五,努力寻找一些本专业的细分方向,熟悉并对其中的一些方向产生兴趣。第六,保持英语的阅读和写作。第七,多写多记笔记,多讨论多思考。

    大二,如果你已经适应大学生活,大二的你已经有了固定的习惯。检查一下自己的习惯,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良的。这个时候,你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上,而且大二的专业科目也更多。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弄懂专业的问题。这个时候,对你们专业来说,是疯狂码代码的时候。大二已经产生了一些角色的定型,比如适合做社会性工作、与人接触的干事们已经顺利晋级到部长位置。他们锻炼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而不想做干事的这部分同学,或者不适合做干事的这部分同学,请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专业上来。我们班20个人,每个人都能做班干,所以,能确保大学四年能在人际交往上得到锻炼。而且,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再去参加社团或者学生会,会让你减少挫败感,增加自信心。在大一没有“混”上去的,也不要灰心。只要你想锻炼,哪里都是机会。所以,大二我的建议是:做一些课题和项目,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用竞赛的方式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看看自己是不是搞人工智能的“料”。

    大三,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你可能看到你在专业发展上潜能:是适合做纯技术,还是适合带社会性的如管理和营销,或者是适合做教师、学术研究?或者公务员等等。大三是确定生涯方向的时候。如果你适合做纯技术,那么请你继续疯狂码代码、参加竞赛;如果你适合做带点社会性质的工作如营销,那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承担一些班干学干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社会性技能;如果你觉得你适合做研究,那么你一定要选一个分支,因为你在人工智能本专业上技术不是最厉害的,那么你继续在这个专业可能会很吃力,就需要转到人工智能与其它学科结合的专业上继续攻读研究生。

    大四,如你所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302609.html

上一篇: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真难?
下一篇:学生群体和抑郁症
收藏 IP: 117.140.169.*| 热度|

4 李宏翰 黄永义 李剑超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