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实行学院+书院制度,给新生都配备了新生导师,每个导师需要指导5-10名大一大二的学生,我进入指导的大一新生群后不久,就有学生在群里发了一道微积分的题目,问我如何解;另一个学生紧接着问“可以问行列式的问题吗?”
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们问一个化学老师数学题啊?”
本想让学生自己去反思一下自己的举动,但是学生回了我一句:“目前还没上化学课。而且你之前说的读书小组也不是化学相关的啊,是语文的.......”
这篇里不想聊态度问题,只是聊聊认知。听到这句话我顿时想跟这个学生好好聊聊。其实很多大学生都是这种认知的,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这个学生表现得比较明显。那这里我就想聊聊我对大学学习的一点粗陋的一己之见。
-----------------------------------------------
一. 学会扬长,去发现自己的长处。不管你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都需要去寻找自己的长处。这本应该是在小学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发现的,可是大家中小学都忙着补短,因为各种考试看的是总分。所以到了大学,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
“老师,我不喜欢学化学。”
“那你喜欢学什么呢?”
“不知道......”
类似的对话不止发生在大一的学生中,到大四还是这样的。
“老师,我不喜欢学化学,我想考计算机的研究生。”
“可以啊,那你喜欢学计算机吗?”
“也不喜欢......”
结果可想而知,计算机的研究生也考不好,就算考上了,也读得很痛苦。有一个我很欣赏的学生W,是见过为数不多的知道自己喜欢的学生,虽然在生物系,但是很喜欢计算机,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余,自学了很多他喜欢的领域的东西,最后靠着自己过硬的实力跨学科保研到了浙大计算机学院......
如果一定要竞争,如果无法避免“卷”,那么就去自己擅长且喜欢的跑道去卷.......“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心中的火种”。所以大学的首要任务是确认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自己努力的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悲哀!
那么如何去判断自己擅长什么呢?这个问题本来是不需要问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中真的很多都不确定,我的简单看法是:在做这件事时你可以废寝忘食、内心是开心愉悦的,而且你可以轻松地完成而且比别人做得好。比如我读本科时,学机械制图,每次机械制图的作业我都做的很痛苦,每次我都得做两三个小时,但是一个同学她每次半小时就轻松完成了,很明显我不会做机械制图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写代码的时候就可以很投入,所以我就选择了做计算化学。
我曾经有一个研究生跟我说:“老师,我表哥说做程序员很挣钱,你觉得怎么样?”这个学生的情况是连代码里的and和or都分不清,我说:“程序员也许挣钱,但不是所有程序员都挣钱,你觉得你会是哪一种?”这个学生是个明显的例子,也许作为旁观者大家都能看清楚,但是往往当局者迷。他人是镜子,在看到他人的问题或者长处,不要只是看热闹,反观一下自己。
二. 允许自己不擅长,允许自己不懂。中小学的成绩、排名都是看总成绩,所以大家养成了什么都得会都得懂的学习习惯。但是到了大学,你可能高中三年学的内容量只是大学一学期的内容,如果还是按照中学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课堂主要学的是思维方法,每门课都是一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所以从大的角度去把握每门课。上课的时候记住自己哪里懂了、哪里没懂,根据前面(一)中对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些不懂的地方需要不需要花时间弄懂。
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擅长,允许自己不擅长,允许自己不懂。
三.精准打造自己的知识框架。大学university是从universal这个词来的,所以大学就是博的阶段,不要被自己的专业和不太开拓的认知限制了,在自己还没有确定自己热爱和努力的方向之前,先去广泛地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其实是捷径。一个人的知识框架应该是金字塔式的,大学基本是金字塔的最宽的底层,不要把自己的知识框架搭成竹竿式的。
另外,目前大学的专业虽然不少,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有哪个专业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是好的是大学的课程都是比较全面的,你进去听课不会有老师把你赶出来(国外没有选课的话是不允许听的,因为学费是根据选课的学分定的),那么就请自己为自己精准打造一个“专业”。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肯定是,也只是你自己.......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connecting the dots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8761347)。很多同学不愿意为自己的人生画dots,那么你永远都不能connecting the dots。
最后,请记住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