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意念的力量

已有 3531 次阅读 2022-4-27 11: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意念的力量

如果张三在心里骂李四,对李四有伤害吗?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呢?科学上解释不通啊!但古人认为会,特别相信诅咒的力量。古人很多观点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现代人不能自己解释不了就认为是迷信。在此笔者尝试解释一下意念的力量。

人体周围应该存在某种场,即类似我们常说的“气场”或“心灵感应”。“一见如故”“好感”等可能都与那种场有关。心理活动导致血液流动加速,可能会产生某种能量波,类似电磁波。不同类型的心理活动,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能量波,在此分为正能量波和负能量波。

正能量波对人的身心有利,容易引来好运;负能量波对人的身心有害,容易引来厄运。如果张三在心里感激李四,会向李四发出正能量波,有利于李四身心健康,容易给他带来好运。如果张三在心里诅咒李四,会向李四发出负能量波,对李四身心健康有害,容易给他带来厄运。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现在还未找出其科学道理。很多现象,未发现科学道理前,都会认为是胡说八道。例如,在未发现万有引力和磁力前,谁要是说地球能隔空作用到月球上,没人会相信,并被嘲笑为迷信,因为根据常识,张三要推李四,两人必须有物理接触才能传导力,才能作用到李四身上。但万有引力就是能隔空作用。还有磁力,两块磁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而且是隔空相互作用,没有物理接触。万有引力和磁力都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同理,男女之间有吸引力,这种力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也许这些力都通过某种介质传导,但目前人类还看不见这种介质。就像我们认为的真空,很可能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某种东西,只是人类目前还没有发现。

心理活动产生的能量波可以叠加,也可以抵消;同类能量相加,异类相减。例如,10个人感激张三比5个人感激会产生更大的正能量波,对张三更好。如果10人中,6人感激,4人咒骂,张三获得的能量波是正的;如果4人感激,6人咒骂,张三获得的能量波是负的;如果5人感激,5人咒骂,张三获得的能量波是0。不过,不同的人,产生的能量不同,有大有小,强壮的人产生的强;职位和威望高的人,产生的强。有些人,一个人的能量可以抵好几个人的。因此,能量的正负并不是人数的简单相加,还要考虑权重。不过,产生正能量的人数越多,其总和肯定越大。还有程度,感激或憎恨的程度不同,发出的波强度不同。

所以,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别人会感激,会增加正能量,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反之,亦然。牢记这一道理,不但对做人有益,对做行政管理也有益。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尤其官场上。一些人认为,其官职是上司任命的,只要与上司搞好关系就行,至于其部下,则不拿当回事,经常媚上欺下。其实,如果部下对领导不满,在心里骂他,会给领导带来厄运的。比如,村霸可以横行一段时期,村民表面服从,心里却在诅咒他,村霸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这种现象也可以用概率理论解释,多行不义必自毙。因此,作为管理者,务必要重视民意,民意即天意。

    但也要记住:能量波会反射。发出正能量波,一部分会反射到自己或亲人身上,属于双方受益;发出负能量波,一部分会反射到自己或亲人身上,属于两败俱伤。跳出冤冤相报恶性循环的方法是以德报怨。

总之,要认识到,人类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还有太多没有被发现的东西,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想象力能延伸到的范围。人的想象受自己的见识所限。随意把自己不知道的、目前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归为迷信,是肤浅的,是轻率的,是错误的。

对于古人的观点,不能轻易否定,因为他们的观点是根据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即大数据)得出来的。能历经无数代人传下来,必定经历过验证,必定有其道理。古人是很善于观察和总结的,如24节气、“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虽然他们未探究出其中的道理。简言之,古人的观点基于经验,并非毫无依据。现代人想用自己十几年、几十年的见识去否定古人几千年、几万年积累得出的观点,必须谨慎。

所以,要鼓励学者的思想自由翱翔,尽情想象。凡是人类能想像到的,在宇宙中可能都存在或都会发生。不能以“荒诞不经”来打击某些想法,不能随意嘲笑别人的观点。现在认为“荒诞不经”的东西,未来说不定成真。飞天、嫦娥奔月等很多古代神话在今天都变为了现实就是例证。

 推荐阅读:

1.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2018, 《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当当网http://search.dangdang.com/?key=%BF%C6%BC%BC%C2%DB%CE%C4%D0%B4%D7%F7%B7%BD%B7%A8%D3%EB%BC%BC%C7%C9%BD%F0%D5%F1%BF%FC&act=input)

2.金振奎 王金艺 梁婷 朱小二等, 2021, 沉积地质学(约140万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0043913081901.html)

3.金振奎、朱小二、王金艺、王昕尧、任奕霖、王凌等, 2020,天津冀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考察指导书(中英对照,46万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03156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335877.html

上一篇:科学决策思维
下一篇:关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之思考
收藏 IP: 111.192.116.*| 热度|

1 卜令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