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科学管理还是工程管理,事关科技成败 精选

已有 4830 次阅读 2021-6-5 10: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管理还是工程管理,事关科技成败

 科学管理与工程管理有天壤之别。用管理工程的方法去管理科学,不利于取得重大科学成就,不利于科学发展。

 工程通常是知识应用型工作,是可以重复的机械性工作,像盖房、修路等。工程都有事先设计好的图纸,其结果具有确定性,即一定能获得预期成果(偷工减料者除外),只要加班加点,是可以缩短工期的。因此,对于工程来说,时间就是金钱,重赏之下有勇夫,高压之下必高产,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激励和惩罚政策对工程型工作十分有效。

 知识创造型的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没有事先设计好的图纸(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不属于图纸),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高强度的加班加点,不但不容易激出新idea,常会适得其反。就像解数学难题,靠熬夜是不行的,越疲劳越解不了。相反,边悠闲散步边思考,反而容易找到答案。因此,对于这种科学研究来说,时间不是金钱,重赏之下出不来勇夫,高压之下反而低产,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过多的激励和考核对知识创造型工作并不利。

不少“科学研究”是跟踪式的、不能产出新知识的应用型研究,其本质与工程类似。应鼓励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科学研究。


 对于知识创造型科学研究该如何管理呢?----投入而不求回报。众所周知,人际关系中不求回报的帮助,反而会获得更大的汇报。对于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再直白点,就是给经费但不考核,让研究人员完全淡定下来,在精神上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在工作中没有任何思想压力。只要研究就行,有没有结果无所谓,对自己的名利没有什么影响。

 精神放松、压力小,新颖的idea就会不断冒出来,就像打开可乐瓶溶解的CO2气体就冒出来一样,创新成就反而大且多欧美很多科学成就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取得的。在欧美,即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没什么重大待遇(除了诺奖奖金)。名与利基本不挂钩,即名气再大也基本没什么利。例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奖励一个免费停车位。虽然没有名利刺激,却取得了许多重大科学成就。在欧美,大学教师一旦获得终身教职,就没有什么考核压力了。但他们还是在认真地教学,认真地做着研究。这种研究完全是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

 不考核或简单考核,会不会养懒人呢?不排除少数人会成为懒人,不再进取,但多数不会,因为多数人是有上进心的。况且,留人时都是经过了层层考核的。终日无所事事,活得还有什么意思呢?行尸走肉而已。按照“二八理论”,无论什么体制,出现懒人不可避免,但一定是少数,一般不超过20%。出现懒人时,组织上应该积极作为,做其思想工作,而不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养“闲人”的机制能养出高人、大师,能养出大成果,因为这种机制能激励研究者向世界难题发起进攻。

科学难题之所以成为难题,一定都是不能轻易攻克的,付出了未必就能获得回报,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接力研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就像用榔头敲石头。一下、两下、三下未必能把石头敲下来,但只要持续不断,最终石头会被敲下来。因为每次敲击都没有白费,都会对石头产生损伤,只不过这种损伤极其微小。但只要不断积累,微小的损伤就会积累成大伤,让石头裂开。一个单位,只要出一个或几个大师,就会把前期的投入全部收回了。欧美高校的终身教授制就是“闲人”机制,但却养出了不少高人、大师。如果频繁考核,几年内必须出成果,那么就没有人敢触碰世界难题。

 同理,对于国家来说,要养“闲研究单位”。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只给经费,但不要考核,让他们自由发展。要相信绝大多数校长、院长是有上进心的,是想做出成就的。信任很重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我们常鼓励甘坐冷板凳,但巨大的名利诱惑面前,或巨大的考核压力之下,谁能淡定?只有创造淡定的环境,才能使研究者真正淡定下来。

结论:(1)工程工作是“体力活”,越忙越出活,“胡萝卜+大棒”的管理行之有效。(2)科学研究是“脑力活”,越闲越出活(自由思考时间越多越容易出成果),“无为而治”的管理最适合。

 



推荐阅读:

1.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29658329179.html 

2.金振奎、朱小二、王金艺、王昕尧、任奕霖、王凌等天津冀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考察指导书(中英对照,46万字)石油工业出版社,2020(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031562.html 

3.金振奎等沉积地质学(约100万字)即将于2021年出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289821.html

上一篇:风是重要传播者
下一篇:电子烟事件的启示
收藏 IP: 111.192.113.*| 热度|

13 王涛 陈新平 曾杰 周普查 姚伟 杨正瓴 秦四清 陈南晖 王庆浩 黄永义 周忠浩 范振英 陈满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