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为什么写《沉积地质学》? 精选

已有 3526 次阅读 2022-2-8 20: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什么写《沉积地质学》?

 

新书《沉积地质学》出版啦!尽管此前已经出版了十几部专著,但这本书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该书146万字,950页,彩色印刷,分上、下册(图1)。上册图版46个(约250张镜下和野外精美照片),下册图版23个(约60张野外和卫星精美照片),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书作序。


image.png

       图1 笔者与编辑密切合作精心设计的《沉积地质学》封面。封面上半部为现代沉积环境,


从陆到海,有河流(著名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研究程度高的密西西比三角洲)和海洋。

海中有混浊的海流正在搬运沉积物,动态感十足,且其形状像不像 image.png 呢?下半部为层状

沉积地层,像一本书。“沉积地质学”5个字呈红色,镶金边,背景呈绿色。红配绿,是自然界最

赏心悦目的颜色搭配,像红花绿叶

沉积地质学是研究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物的科学。通俗点,沉积环境就是地理环境,是能发生沉积的地理环境,如洪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沙漠、冰川、海洋等等。研究沉积环境就是要研究其各种特征,例如水体是深还是浅、是淡还是咸、水流是急还是缓、气候是潮湿还是干旱等等,以及环境的变迁规律和变迁驱动力。研究沉积物就是要究其各种特征(例如沉积物的类型、颜色、结构、构造、所含生物的类型和数量等等)、成因和分布规律等。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恢复一个地区乃至全球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化规律和机制(包括气候演化),在此基础上预测沉积矿产资源(如油气、煤、磷矿、钾矿、锂矿、铁矿、锰矿、铝土矿、地下淡水、地下热水等等)的分布。

世界上如果真有天书的话,沉积地层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书,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沉积地质学》就相当于语文。学好“语文”,就能读懂天书,可以读出过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读出地质事件,读出地球的演化历史。  

《沉积地质学》并非只面向专业人士,还可作为科普书,因为沉积环境都是人们旅游时经常看到的地理环境。读了《沉积地质学》,再去旅游时,就不会只欣赏绿水青山,还会关注山上的岩石,关注各种自然现象,思考景色之下本质的东西,讲出地质故事,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是的,人们可以从对沉积环境及其沉积产物的仔细观察获得启示和灵感。自然界中存在普世价值,道理相通。“万物皆同,万物皆不同”(沉积地质学第一章)。对于同一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和启示。对于地质学者司空见惯的地质现象,社会学家可从中获得关于社会的真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柔能克刚”等等,皆来自对自然界中沉积现象的观察和类比(沉积地质学第一章)。跨学科更容易出成果。仔细观察+为什么?+类比=发现。受飞鸟的启示,人们发明了飞机;受游鱼的启示,人们发明了潜艇;受坠落苹果的启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泡澡时发现澡盆的水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

该书从开始动笔到最终正式出版,历时7年,每章都经历了反复推敲和修改。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写这么一本书呢?不是为了评职称,因为职称早已解决。写书完全出于自愿,没有任何外在压力。写书的动力来自如下两个源泉:

1. 为知识大厦增砖添瓦

自己从事沉积地质领域的科研已有几十年,承担和参加了很多沉积地质领域的研究课题,野外考察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哈哈)。研究目标从前寒武系,一直到现代沉积;既有地上,也有地下;既有碳酸盐岩,也有碎屑岩、火山碎屑岩、蒸发岩、煤等等。通过这些年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经验和见解。

自己从事沉积地质教学已有几十年,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深知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在学习这门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例如沉积相的识别和分析等等。所以在书里尽可能聚焦这些问题和难点,让他们读了此书后达到“三能”:能鉴定岩石类型、能描述沉积特征、能分析沉积环境和其演化规律,简言之:能鉴定、能描述、能分析。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发明了文字,能够把一代代人的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积累起来,使经验越来越丰富,使知识大厦越来越高,人类越来越聪明。“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而动物没有文字,所以教育后代只能以身示范,其后代只能重复着其父母的故事,不能长进。

各行各业都要重视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和积累,例如对于即将退休的人,要想各种办法让他们把几十年的经验和见识贡献出来,保留下来,不要带走,不要烂在肚子里(在《科学网》这个高端交流平台开博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哈哈)。

总之,我写此书,就是要把多年亲身获得的经验、感悟和知识记录下来,贡献出来,为沉积地质学这座知识大厦增砖添瓦,以便让后来者有更高的起点,而无需从头重来。

2. 雁留声,人留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特别重视“不朽”,追求“长生不老”。很多现代人把古人追求的“长生不老”简单地理解为“寿命无限”,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认为“长生不老”的提法是“荒诞不经”的。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我们的祖先都是非常聪明、非常智慧的,不会“胡说八道”。“长生不老”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物质长生不老和精神长生不老。如何实现呢?

物质长生不老通过传宗接代实现,因为你的子孙后代身上都流着你的血,继承有你的基因和DNA。能传多少代,你的血脉就能延续多少代,你的物质寿命就有多长。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不是吗?把祖宗的寿命终止了,罪过能不大吗?

精神长生不老指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或者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世人能记忆你多久,你的精神寿命就有多长。如何让人们记得呢?——通过“立功、立德、立言”可以做到不朽。钱学森是不朽的,因为为国立功了,人民至今还常提起他;关云长是不朽的,因为立德了,至今还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孔子、老子是不朽的,牛顿、爱因斯坦是不朽的,因为通过立言让世界人民至今还常提起他们,还在按照他们说的做。古人特别重视“名声”,倡导“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好的名声可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此外,知名度越高越好,因为被人们记住的概率会增大,这个人忘了,那个人还记得。

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社会发展。今天的社会,更要提倡。

“立言”应该是学者们的精神追求。只要能写出传世之作,就能让人们世世代代不能忘。这也是本人写书的动力之一,希望自己的书能成为佳作。当然,是否佳作,读者最有发言权。

顺便说一下,我这本书具有“识才”的特异功能。如果在校园里看到哪位学生手里有此书,就说明该生是可塑之才。为什么呢?因为此书贵,舍得花大价钱买知识的人,必是求知欲特强的人。哈哈,开个玩笑。

 

推荐阅读:

1.金振奎 王金艺 梁婷 朱小二等, 2021, 沉积地质学(约140万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0043913081901.html

 

2.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2018, 《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当当网http://search.dangdang.com/?key=%BF%C6%BC%BC%C2%DB%CE%C4%D0%B4%D7%F7%B7%BD%B7%A8%D3%EB%BC%BC%C7%C9%BD%F0%D5%F1%BF%FC&act=input

 

3.金振奎、朱小二、王金艺、王昕尧、任奕霖、王凌等, 2020,天津冀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考察指导书(中英对照,46万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03156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324502.html

上一篇:强国之道
下一篇:媒体在社会塑造方面作用巨大
收藏 IP: 114.245.21.*| 热度|

4 张学文 冯兆东 吴斌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