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关于研究生教育之思考 精选

已有 6721 次阅读 2019-4-27 18: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研究生教育之思考

关于研究生教育,有如下建议:

1.缩短学制

正常情况下,硕士3年,博士3年。但有人统计过,这些年由于毕业门槛过高,只有35%的博士生能按期毕业,大部分都需延期至4-6年。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基础的,让他们初步掌握科研方法,大量的发明创造应该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而人的精力和创造力高峰是有年龄段的,具备了科研能力后,工作越早越好。工作越早,经验积累越多,越能出成绩。

其实国外早就把硕士学制缩短到了1-2年。我们也可以把硕士缩短到2年以内,博士在2-3年以内。

对研究生的毕业年限不硬性规定,杰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国外大学就是如此。例如,本科毕业后,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用了1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年23岁;劳伦斯(Ernest O. Lawrence)(获诺奖,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奠基人)用了2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年24岁;普朗克(获诺奖)用了2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年21岁。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为什么必须要一起毕业呢?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不少人后来成为牛人。如果少年班选拔的方式更注重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考试成绩,成功率可能会更高。

导致博士延期的原因,主要是过高的论文要求。应把博士毕业门槛降低到合理的高度,让绝大部分博士生能按时毕业。最近,清华大学出台规定,不再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这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有利的。

高校之所以要求博士必须发论文,而且不断加码,主要是为了大学排名。其实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看的是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不行,排名即使进入前50,谁会相信呢?能吸引来大量优秀外国留学生吗?能吸引最优秀的国内学生吗?国家才是高校声誉的后盾。欧美、俄罗斯、日本等国外的大学就不要求必须发表论文,也不去刻意追求排名,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对于学生发表论文,可以采取措施鼓励,但不一定必须。对于研究成果可以公开的,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对学生是有好处的。要求发表论文的,也不要把门槛设得太高,1篇国内核心就可以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应用或创新方法就够了。

毕业门槛太高,使很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甚至拿不到学位,对人才培养反而不利。学制已经太长,再延期几年,都成老博士了,锐气磨没了,造成人才浪费。孔子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博士延期后,三十了还在“志于学”。不能忽视年龄因素对成才的影响。况且,发表不了论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其实,发不了论文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未必不如发了多篇论文的。但如果拿不到学位,就会被认为是个“废人”,很难找到好工作,人为地把这个人废了。

在国外,学生只是把上大学作为提升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手段,能否拿到学位对其影响不大,所以才有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苹果创始人沃兹涅克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辍学创业。我国则不同,学历和学位押上了前途,押上了身家性命。因此,在制定毕业标准时,需综合考虑对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的间接影响和成本。

学制过长,会浪费宝贵的高峰期,不应让这种高峰浪费在学校里。就像军人成长最快的地方不是军校,而是战场。黄埔军校前4期学制只有半年到1年,却出了很多名将。真正的将军是在多次实战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历史上,赵括、马谡都是纸上谈兵的将军。

研究生的学制要缩短,小学到大学的学制也应缩短,让学生20岁前大学毕业,25前博士毕业(详见2018.10.16博文)。9年基础教育出来的人,工作后的表现不比12年基础教育的差。古代16岁就成人了,当顶梁柱了。合理地缩短学制,不仅利于成才,还可节省国家和家庭投入。

其实在大学里,只有4类关键核心课:思政类的课、组织管理训练类的课(训练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类的课(训练科研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训练写科研论文)、身心健康训练类的课。思政课相当于指方向的头脑;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当于两翼。只要狠抓这4类课,学生毕业后就可展翅高飞,本科教育就是成功的,而这些课不需要大量学时,因此可以压缩本科至2-3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其他课居于次要地位,不必占据大量时间。时刻牢记,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2.取消课程学分制

现在把课程学习当作研究生毕业的重要部分,必须达到一定学分。硕士生第一年上课(需学习十几门课程),课程学习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博士生也要上半年的课。

实行学分制有如下弊端:

(1)学了不需要的课,浪费了时间。有些课规定是学位课,必须学,不管学生在科研中是否用到。知识,学了不用就会忘,基本等于白学,浪费了时间。

(2)耽误学生做科研。学生的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来自导师的课题。很多情况下,课题下来了,急需学生参加,但学生在上课,脱不开身;学生上完课了,主要研究工作也基本结束了,也没有新的课题了,这就使学生就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研究生”,顾名思义,应主要是研究,至于学多少课,学哪些课,应由学生和导师根据需要选择。课程成绩可以记录在档案中,但不列为获得学位的条件。能否获得学位,只看学位论文是否达到要求,不管课程学习成绩如何,不管是否及格。上课与科研冲突时,科研优先。

可能管理部门会感到没有学习成绩,不好对学生综合评价,不好评奖学金。其实,应改变学生考评机制。现在的考评,过于重视课程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位论文成绩。例如,硕士研究生在研二时就要评出国家奖学金,学习成绩是关键部分。其实研究生的水平应主要看学位论文水平,但论文答辩却是在研三,国家奖学金评选时用不上,这就不太合理。

其实,对于研一和研二的学生,补助应统一,不要搞综合测评,就像国外给研究生的奖学金一样。奖学金评选放在答辩后,算是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总结、毕业时的奖励,这样的评选更全面、更客观。

3.要重视管理能力训练

研究生不应只会研究,还应会组织领导,会管理一个团队。管理能力对一个人的日后成功至关重要,甚至比研究能力还重要。因此,在学校里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详见本人上篇博文)。

 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显然,不只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是有用的,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也是有用的,而且是更有用的。现实是,科研能力强的人,组织管理能力常常弱,两者常相互消长。如果管理能力强,但因科研能力弱而让一个人拿不到学位,找不到好工作,而废掉,是人才浪费,因为这个人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学校和社会不能一味地追求过高的“学术水平”,忽视了管理能力。学术型人才不是学校的唯一目标。 


总之,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怎样培养(即培养方法)?这是两个需要不断深度思考的问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一旦确定了最终目标,各个阶段的教育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尽管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各自的阶段目标,但有些东西的培养(如能力培养)是贯穿全程的,是从小就要开始的。

最终培养目标应主要由教育的终端用户(生产单位、科教单位、政府部门等用人单位)确定,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能把工作做好,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发展得更好。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行政领导等等应坐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经验和见知讨论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而不是全部由学校自己制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175825.html

上一篇:研究能力与管理能力培养,哪个更重要?
下一篇:高考改革之我见
收藏 IP: 111.196.208.*| 热度|

10 李明阳 鲁学星 黄永义 周健 李毅伟 张海权 李曙 孙颉 李陶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