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无序科研”与“有序科研”,哪个模式好? 精选

已有 9599 次阅读 2018-12-10 19: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无序科研”与“有序科研”,哪个模式好?

“无序科研”在此指没有组织的科研,研究方向和目标不固定,科研人员自由发展,各自为战。

“有序科研”在此指有组织的科研,有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的要攻克的目标,并有固定的研究团队。一个人沿着一个方向长期坚持研究下去,直至攻克目标,也算有序科研。

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多为“无序科研”。科研人员爱干啥干啥,自己根据需要找课题做,拿到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以拿科研经费和发论文为目的。单位也不管,只要有论文就行。这种科研模式好像不太成功,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就是巨大的,但科研成就与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经费不太匹配,研发的核心技术较少。

“有序科研”似乎更能获得突破,因为目标明确,并能长期攻关,就像华为公司那样。因此,这种模式也可称“华为模式”。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本海默教授领导的攻关团队研制出来的。我国的两弹一星以及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也是通过这种科研模式攻克的。几乎所有重大科技成果都是“有序科研”的产物。

与“无序科研”相比,“有序科研”更能取得科研突破,因为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力,能够锲而不舍,无坚不摧。

“无序科研”模式可能是从欧美高校学来的,但最关键的没有学到,那就是“专一”。他们的教授们能沿着一个方向长期研究下去,持之以恒,因此他们的研究能深入下去,也有不少重要成果,就像欧美的企业一样,比较专一,能做得“精”“尖”,能做成百年老店。

我们的科研不能全照搬国外高校的科研模式,因为我国与欧美不同。我国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如果研究成果都能发表,恐怕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浪费国家资源,迟滞科技发展。我国公司(华为等少数公司例外)又不愿投资科研,因为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只愿做挣钱容易挣钱快的事,因此富而不强,无核心技术。国外的科研主力分布在公司里,而不是高校里,他们对科研投入巨大,进行的都是“有序科研”,其研究成果都保密。

我们的核心技术少,还与以前的“科研以论文为导向”有关。其实,绝大部分论文的价值是不大的。“发表的多无用,有用的多保密”,就是对论文价值的基本判断。科研的目的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发论文和拿奖。

因此,我国与欧美科技水平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1)我国的科研以“无序科研”为主,欧美则以“有序科研”为主。

(2)我国科研主力军进行的研究,其成果都能发表,价值不大;而欧美科研主力军进行的研究,其成果都要保密,价值较高。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我国的科技水平要搞上去,需以“有序科研”为主,科研成果评价需以价值和贡献为标准,而不是以论文为标准。

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确定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集中优势兵力,长期坚持,直至突破。

国家也要改变科研经费分配政策,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专门的、固定的、长期的科研经费支持,无需科研人员自己找饭吃,就像华为的科研模式那样。否则,科研人员能拿多少课题就尽可能拿多少,因为吃了这顿不知还有无下顿。但课题太多、太忙时,又未必能静下心来做学问。也要改变评价方式,鼓励有序科研。

当然,少部分人可进行“无序科研”,自由发挥。两种模式可以并存,分类评价,但应以前者为主。

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这么多经费,出大成果的保障条件都具备了,可为什么没有产出多少重大成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以前的科研路线走下去,结果会如何?我们科研大而不强,是否与我们富而不强的企业犯的是同一种病?

我国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 1964年,第一颗导弹;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1971年,第一颗卫星;1972年,研制出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成果……。在我国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极度贫乏的年代,却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为什么?或许那个时候没有以论文为导向(所以屠呦呦没发表几篇论文),没有那么多诱人的“帽子”。

    灵感和奇思妙想,能通过名利刺激出来吗?能通过频繁的考核、评价催生出来吗? 能够通过加班加点就可以提高产量的,都是可以流水线作业的东西。灵感和奇思妙想不是靠压力或加班就能产生的,这是科研与工程的区别,这是科研的特点。

     小时候,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本来想专心钓鱼,可是一会飞来一只蜻蜓,在她眼前飞来飞去,结果小猫禁不住诱惑就去追逐蜻蜓;一会又飞来一只蝴蝶,在她眼前飞来飞去,结果小猫又禁不住诱惑就去追逐蝴蝶,结果一条鱼也没钓着。后来,在老猫的劝说下,放弃诱惑,专心钓鱼,才成功了。现在,我们身边的诱惑是不是太多太频繁了呢?评价、评选是否过度了呢?考核、评价、评选本是想激励、引导,可过度后,却起了反作用,起了干扰和阻碍作用,使我们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做事。“无为而治”,也是一条大道理。

     我们应该,也一定能,探索出一条与西方不同、更能成功的科研之路。

以上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相关阅读

[1] 金振奎. 科学研究该以什么为导向? 科学网,2017.10.11; 中国科学报,2017.11.3,有较多修改; 求是网,2017.11.4,有较多修改

[2] 金振奎. 游击性科研难出大成果. 科学网,2018.4.2

[3] 金振奎. 我们为什么不敢碰科研中的“疑难杂症”?科学网,2018.11.28

[4] 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29658329179.html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150885.html

上一篇: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一篇:一流本科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收藏 IP: 106.39.120.*| 热度|

23 赫荣乔 高友鹤 徐明昆 徐耀 杨正瓴 孙杨 苏德辰 苏力宏 谭平连 王恪铭 柳林涛 崔锦华 龙良鲲 王从彦 吉培荣 郑强 吴志诚 黄永义 张骥 王满喜 蔡小宁 赵兴中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