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tudy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博文

[拾旧]不可掩盖的历史

已有 3565 次阅读 2010-10-17 19:20 |个人分类:博览札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观, 央视, 白岩松, 靖国神社, 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

刚才看了央视东方时空的节目《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日本史观》。节目记录了白岩松进入日本的靖国神社、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和神风特工队博物馆三座博物馆参观的见闻,当然还有名嘴白岩松的深刻评论。

这样三座在日本都有较大影响力的博物馆非常明显地反映出了日本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靖国神社内大量的展览品、解说词歪曲历史事实、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其对历史的描述可谓荒唐,这是一种对历史极不负责的态度,代表了一种靖国史观;和平博物馆真实地展示了日军二战期间的慰安妇、细菌战、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并引导参观者正确地认识战争,激发参观者崇尚和平的信念,它代表了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历史观;神风特工队博物馆的展示更多的激起了参观者对神风特工队员的同情和遗憾,甚至一种崇敬,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留给了民众自己,是一种放任的感性的历史观,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负责任的。

看完这期节目,除了日本多元的历史观激发的我的感触,尤为令我深思的是,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为什么能够在这样一个与主流历史观格格不入的国度里存在,还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

刚才谈到,日本对于二战的历史观是一种多元的历史观,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人战后60年一直徘徊在忏悔罪恶和保持民族自豪感两种矛盾心理之间,因而在面对历史时,始终被一种复杂的心绪所笼罩。然而在这种多元历史观中,显然以靖国史观为代表的回避历史、美化侵略罪行的历史观占据主导,这从日本主要国家领导人不顾邻国的严厉反对而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可见一斑。神风特工队博物馆之流一味强调战争给自己民众带来的伤害,而对战争给别人带来的苦痛视而不见的历史观,其本质也是右翼。而像和平博物馆这样能够理性思考历史的声音往往是及其微弱的——这一点从靖国神社每年的参观人数约600万,而和平博物馆自1992 年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只有50万左右即可窥见——甚至还时常会迫于种种现实的压力而不得不保持缄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像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出声音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想,对此的解释可能是:真实的历史是不容掩盖的。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一时间可能会有很多种语言,这些语言或者说法甚至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与真实的历史相一致的公正的解读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那种,而这种中肯的声音也一定会一种适当的方式发出来,并发出阵阵回响。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就发出了对于历史的真实的理性的解读,它们或许暂时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一定是难以抹杀的。日本国里即便没有了和平博物馆,也会有其他的博物馆来客观地阐述历史,即便日本国没有了客观地阐述历史的博物馆,其他地方也一定会有。所以,历史终究是历史,它不是那一些人的历史、也不是那一个时代的历史,它是不仅不可掩盖,而且必会发出沉重的声响。

刚才看了央视东方时空的节目《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日本史观》。节目记录了白岩松进入日本的靖国神社、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和神风特工队博物馆三座博物馆参观的见闻,当然还有名嘴白岩松的深刻评论。

这样三座在日本都有较大影响力的博物馆非常明显地反映出了日本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靖国神社内大量的展览品、解说词歪曲历史事实、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其对历史的描述可谓荒唐,这是一种对历史极不负责的态度,代表了一种靖国史观;和平博物馆真实地展示了日军二战期间的慰安妇、细菌战、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并引导参观者正确地认识战争,激发参观者崇尚和平的信念,它代表了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历史观;神风特工队博物馆的展示更多的激起了参观者对神风特工队员的同情和遗憾,甚至一种崇敬,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留给了民众自己,是一种放任的感性的历史观,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负责任的。

看完这期节目,除了日本多元的历史观激发的我的感触,尤为令我深思的是,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为什么能够在这样一个与主流历史观格格不入的国度里存在,还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

刚才谈到,日本对于二战的历史观是一种多元的历史观,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人战后60年一直徘徊在忏悔罪恶和保持民族自豪感两种矛盾心理之间,因而在面对历史时,始终被一种复杂的心绪所笼罩。然而在这种多元历史观中,显然以靖国史观为代表的回避历史、美化侵略罪行的历史观占据主导,这从日本主要国家领导人不顾邻国的严厉反对而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可见一斑。神风特工队博物馆之流一味强调战争给自己民众带来的伤害,而对战争给别人带来的苦痛视而不见的历史观,其本质也是右翼。而像和平博物馆这样能够理性思考历史的声音往往是及其微弱的——这一点从靖国神社每年的参观人数约600万,而和平博物馆自1992年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只有50万左右即可窥见——甚至还时常会迫于种种现实的压力而不得不保持缄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像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出声音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想,对此的解释可能是:真实的历史是不容掩盖的。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一时间可能会有很多种语言,这些语言或者说法甚至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与真实的历史相一致的公正的解读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那种,而这种中肯的声音也一定会一种适当的方式发出来,并发出阵阵回响。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就发出了对于历史的真实的理性的解读,它们或许暂时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一定是难以抹杀的。日本国里即便没有了和平博物馆,也会有其他的博物馆来客观地阐述历史,即便日本国没有了客观地阐述历史的博物馆,其他地方也一定会有。所以,历史终究是历史,它不是那一些人的历史、也不是那一个时代的历史,它是不仅不可掩盖,而且必会发出沉重的声响。 

2007年04月04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77-374304.html

上一篇:关于诚信
下一篇:The Choice for the Dream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