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tudy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博文

做好事留不留名

已有 7391 次阅读 2016-4-23 20:50 |个人分类:经济思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英雄, 传递, 行善, 留名

昨天收到一条同学的求助信息,她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正在重症室接受治疗,需要筹集30万元的医疗手续费用。这条消息转发出去以后受到了不少关注,截止现在不到48个小时,获得在网上有记录的捐款2500多次、金额15万多。参与这次爱心传递,也让我对做好事留不留名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做好事不留名、当无名英雄,似乎是毛主席时代的一种道德境界。渐渐地,这种境界变成了一种标准甚至要求,好像做好事就应该不留名、留了名就有功利性了;当英雄也得是无名英雄、有名就不是真英雄了。这种演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好事、当英雄了。我大体浏览了一下在网上显示出来的捐款,发现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留了名的,金额绝大部分都在100元以上,明显可以看出不留名的,金额一般在50元一下。另外,捐款一次以上的,多半都是留了名的,没有留名的可以想象一般不会再次捐款。虽然没做统计,但是说绝大部分善款来自留了名的人士应该不会错。

发起筹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筹齐目标金额以挽救生命。不是塑造道德英雄或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吧。只有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大家才是英雄,我们这个社会的崇高价值观才能得到弘扬。如果这一点能达成共识,那么留了名一样是好人、是英雄。留名的最大好处在于有助于传播善举,首先它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知道了有人需要大家的帮助;其次它能够引导和带动更多的人做出善举。你的善举也是在向人们确认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价值判断,可以唤起身边人的爱心和善意。同时,你也是在利用你的社会关系来帮助完成这次救助行动——这一点毫不讳言——你捐款了、或者你在倡议大家捐款,会使得你圈子的人碍于情面而不得不有所行动,有人行动又会“迫使”更多的人行动。这些“被动”的善举可能大部分是冲着倡议的人而不是需要救助的人,但是这丝毫不减少他们行善本身的意义。他们所捐助的100元和最大爱无私的那个人所捐助的100元对于挽救这个生命的意义是一样的,他们一样是这次救助行动中的英雄。而不留名,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英雄了,救助行为的力量就会减弱很多,社会中的正能量也会因此少一些、核心价值观也弘扬得小一些。

留名的目的多半要让被帮助的人、被给面子的人看到,但这大部分不是功利心,而大部分是公平心。所有参与的人都清楚,这是一次无偿捐助行为,不是借钱、也不是搞交换,因此捐款留下名字不是想日后来算账的,不存在太大的功利心。相反,被帮助的人、被给面子的人,难道不应该记住或者至少知道谁在帮忙、虽在给面子吗?我想没有哪位受到帮助的人看到了给予帮助的人留的名字,会觉得反感而不是心存感激。知道了是谁在帮忙,下次他/她有需要的时候,我会更好地回报,这不是再公平不过的事情了吗?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善举、传递爱心的题中之意。反倒是做了好事不留名,似乎少了这一份意义。

最后说一下帮助传播和实施这次救助行动的平台——轻松筹网站。它提供的服务使得传递和救助的行动更加方便和高效,它帮了大忙,它显然也是留了名英雄。我们把链接发来发去也是再给这个平台做宣传,就像捐款留名一样,这有没什么不好的,相反有助于这个社会中对于善意的需要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实现——曾经我们的另外一个同学也有类似的需要,但当时没有用到这样的平台,筹集过程更艰辛——也是这个平台的一种回馈。

当然,说做好事留名的好处,不是说做好事一定得留名,更不是说不留名反倒不好。我想,留名有助于善良的行动在社会中的传递和实现,而真正的不留名则是人间大爱在人们心灵中的升华。在每一次关于善的行动中,我们既需要能够实现的善举,也需要升华了的大爱,同时相信,无数的善举将汇聚成了人间的大爱。

延伸一下,为什么留名会有上面说的这些好处,我想是因为留名有助于把做好事这个行为内部化。做好事是一个明显带有社会外部性的行为,因此几乎完全靠大家的善良、同情和爱,其价值不能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衡量。但是留名,使得这个行为的产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确认,因此使得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收益能够部分地内部化。内部化的机制包括人情面子、做宣传等,虽然是一些“软”反馈机制,但是能够给潜在的行善者一种收益预期,这种预期能够一下子打破在行善与否之间的做出选择的平衡,0和0的比较,变成了一个0和很小但是正的sigma之间的比较,因此能够很有效地催生善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77-972206.html

上一篇:高情商
下一篇:关于婚姻的一点思考
收藏 IP: 219.140.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