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中的美人们
青青子衿:芳心如焚之美
扶 兰
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写的是姑娘在城门楼上久等情人不来时,那焦灼的埋怨与思念。
你的衣领青青,我的思念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青:或以为就是黑色,不过鉴于《荀子·劝学》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语,至少到了战国时期,青,就已经是今人所说的青色,而非黑色。因此,本诗之中,“青青子衿”一语,不妨直译为“青青衣领”。
青衿:周代官学学生所穿的服装,隋唐两宋亦以青色交领长衫作为学生制服,《新唐书·礼乐志九》即载:“其日,銮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明清两代又专指秀才,《幼学琼林》衣服篇云:“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生员,就是秀才。后来也以“青衿”泛指读书人,尤其是年轻的读书人。
周代教育制度以官学为本,教学内容以诗书礼乐为主,培养目标有六艺五德四修一说,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五德四修尚有争议,暂且不提。这种“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有两大特点:官师合一,各级官员即各级教师;政教合一,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比如说乡校(设在乡的学校)。郑国人就很喜欢在乡校议论政治:“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郑国大夫明然建议执政子产将乡校给毁了,子产不同意,回答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渐渐不能维持,始有诸子之学也就是“私学”的兴起,这其中又以孔子私学的影响尤为深远,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后世幼童开蒙,须得先拜孔子,礼敬为万世之师。
不过很显然,《郑风》中的“青衿”,并非孔子私学中的学生,而是郑国官学中的学生。
在城门楼上焦急等候的姑娘,或许正专心注视着情人将要经过的城门,远远地看不清人脸,但是官学学子那一身青色交领的衣裳,很有辨识度,所以她盯着每一个穿着青衿的学子,等着他远远走来,慢慢走近,然后失望地发现,这并不是她的情人——这种期盼落空的失望之情,五代词人温庭筠曾经也书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悠悠:即忧思不断的样子。
失望之后,姑娘不免有了埋怨: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会给我传信?——“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宁(nìng):岂,难道。嗣(sì)音:寄传音讯。嗣,通“贻”,寄的意思。
思念与埋怨,回环往复:
你的佩带青青,我的思念悠悠。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会来找我?——“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佩:其时风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位学子,应该是有随身玉佩的,不过也有论者以为,在这里并不是指随身玉佩,而是指用来系佩玉的青色绶带。
不论是青衿还是青佩,姑娘都是在用情人的衣饰指代情人,或者因为,这两件衣饰,象征着情人的身份与教养,都给她很深的印象。
埋怨之后,姑娘又继续了焦灼的等待:
在这高高的城门楼上,来来回回地独自张望。一天不见你的面,就像三个月那样漫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挑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本来是轻浮、不庄重的意思,放在这里,是形容姑娘心中焦急、坐卧不宁的模样。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姑娘已经登上城门了,可以居高望远,但还是觉得不够高,为了更早一点见到情人的身影,她又登上了城门旁边的观楼,哪怕早一瞬间见到远处情人的身影,也能更好地安抚她焦灼等待的心。
姑娘究竟等待了多久了?
后面有话:一日不见。
这里未必真的只是一天不见,也可能是形容他们未曾相会的日子其实很短。
但是在热恋中的情人心里,哪怕只是一天不见,这一天也漫长得如同三个月一样。
《诗经·王风·采葛》之中有类似的表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是写男子思念自己心爱的姑娘,主人公虽然不同,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后世由此有了一个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据说爱因斯坦曾经如此解释相对论:“如果你与一个漂亮的姑娘同坐聊天,过了两个小时也会觉得只过了一分钟;而你若在一个灼人的火炉旁边坐着,即使只坐一分钟,也会觉得已经过了两个小时。”
幸福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焦灼的等待里,时间就特别漫长。
那个忧心如焚、来回踱步、焦躁不安、时时张望远方的姑娘,就觉得这一日时光,大概就像坐在火炉边一样,格外漫长难捱。
然而我们今天读到诗里姑娘的思念与埋怨,读到她芳心如焚的等待,又何尝不能感受到,这一颗真心一腔真情的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