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诗经》中的美人们(15)许穆夫人:坚毅贤明之美

已有 5918 次阅读 2022-4-26 08:4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诗经》中的美人们

许穆夫人:坚毅贤明之美

扶  兰

 

国风·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一篇以“许穆夫人”命名,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许穆夫人。这首明确记载了作者姓名的诗,使得许穆夫人成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戴公、卫文公的妹妹,嫁给了许穆公,所以史称许穆夫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嫁给了宋桓公,因此被称为宋桓夫人。

卫国为姬姓,周武王同母弟康叔后裔,封爵为公,辖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北部殷商旧地,是周王朝的重要屏障之一。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定戎族,此时卫国国力强盛,卫武公也是诸侯领袖之一。

东周时期,卫国频频发生内乱,接连几任国君都昏聩不堪,逐渐衰弱下来。第十八任国君卫懿公更是终日只知奢侈淫乐,喜好养鹤,竟赐给鹤官位和俸禄,因此遭致臣民怨恨。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国人不肯迎战,要国君让享有俸禄官位的鹤去迎击狄人,卫懿公亲自上阵,兵败被杀,卫国也因此被灭。跟随公子申(卫戴公)出逃的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卫国旧地漕邑(今河南滑县道口镇东),卫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暂住于此,史称“庐于曹”。曹,即“漕”。

 

这首诗的开头说:“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卫懿公被杀、卫国灭国之后,许穆夫人忧心如焚,匆匆驱车,长途跋涉,要到漕邑去吊唁卫侯。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驰驱并用,足见许穆夫人焦急的心情与赶路的匆忙。悠悠,这里是形容道路的迢远,而不是悠闲从容之意。

但是,许国大夫奉许穆公之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让她更为心忧:“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许国(都邑在今河南许昌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诸侯,爵位为男爵。郑庄公灭掉虢国郐国后,又攻占许国都城,控制许国君臣,意图吞并许国。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内乱,许庄公之弟许叔乘机夺回都城,赶走郑国军队,复建许国,史称许穆公。但是郑国仍然没有放弃对许国的野心。在此后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伐就有9次。

许穆公不希望许穆夫人去往卫地,或许是因为,许国国小力微,仍然在郑国的威胁之下,不能或者不愿承担帮助卫国的责任?——没错,是责任。结二姓之好的诸侯国之间的婚姻,的确有这样一种默认的责任。

比如说宋国出面来安置卫国遗民,或许有诸多因素,但宋桓夫人(代表了卫宋两国的联姻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接下来的两段,都是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的对峙:“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你们不肯赞同我,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们束手无策,我的想法切实可行。你们不肯赞同我,我就不能返回许地;比起你们苦无良策,我的想法才能行得通。

:同,意为闭塞不通。不閟,显然就是行得通的意思。

许穆夫人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能够行得通。

然而许国大夫们仍然一味阻挠。也许是因为他们并不乐于听取女性的政治见解?

许穆夫人愤懑又忧伤:“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缓步登上那山冈,采摘贝母草想要治疗心中的忧郁。你们总说我这个女子喜欢多思多想,但我的所思所想也有道理和主张。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是幼稚又狂妄。

méng:贝母草。采蝱治病,也有比喻设法救治卫国之意。

 

许穆夫人想要怎样救卫国?

下文有了解释:“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她在田野之间漫步,对着那故国茂盛生长的麦草吁叹。芃péng,形容草茂盛的样子。

她的主张是:我们应该去向大国控诉哭求,请求那些大国救援。

这也是春秋时期的常例。

求救于大国的著名例子,是申包胥哭秦救楚。时间大约在一百五十年之后,不过仍然可以拿来做一个参照。

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楚平王害死后,他逃亡到吴国,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国攻破楚国(为吴王阖闾训练军队并带兵作战的是孙武)。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楚国大夫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犹豫不决,于是,申包胥“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申包胥倚着秦国的宫墙哭了七天七夜,不进饮食——这个可能有夸张之处,用以描述申包胥的决绝哀恸之意。秦哀公终于被打动,赋《无衣》一诗表明态度——《无衣》是秦军出征的战歌,写的是秦军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作者不详,这里说“赋”,应是秦哀公吟唱此诗以表明秦国将要兴师出征之意。春秋时期,“不学诗,无以言”,各国之间,语言文字差别很大,用《诗经》中的诗句来交流勾通,比较不容易产生误会,比如说《无衣》这首战歌的立场态度,就不会被错误解读。

不论秦哀公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答应出兵,总之是楚国有救了。申包胥连连叩头道谢,喜极而泣,精疲力竭,坐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为姓,称为包氏——话说这是包拯包大人的祖先?

 

许穆夫人要“控于大邦”,请求大国帮助与支援,其实是很合理的想法。

她想要向哪一个大国请求帮助?

从地理位置来看,齐国是比较可能的选择。

这时候在位的是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此前(公元前663年)齐国刚刚讨伐山戎救援了燕国,燕庄公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尽数割予燕国,并叮嘱燕君按时向周天子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对齐国十分感戴拥护。

打着“尊王攘夷”旗号、正在立威立德的齐桓公,是很有可能出兵救援卫国的。

而且,许穆夫人和卫戴公都是齐女宣姜之子,向齐国求援很正常。

 

其实最开始,许穆夫人可能会有另一个名称,可能是齐某夫人。

汉代刘向在其《列女传·仁智篇》说:“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

曾经齐国与许国一同来求亲,卫懿公打算将许穆夫人嫁到许国——这个时候其实还不能称为许穆夫人,但是找不到她未出嫁之前的名字称呼,只好继续用这个称呼了。

许穆夫人通过自己的女师向卫懿公进言,认为许国小而远,齐国大而近,在这个强者为雄战争不断的时代,一旦边境遭到戎狄入侵,卫国力不能敌,必然要向大国求援,这个时候,如果自己是齐国国君夫人,就可以起到很正面的作用。

许穆夫人的进言,显然很有道理,也很有预见性。

卫懿公却没有听从她的进言,将她嫁到了许国。

前面说过,卫懿公是个昏君,他的这个选择,可能就缘于他的昏聩。

不过,也可能有另一个因素的考虑。

许穆夫人的母亲,是宣姜——来自于齐国姜姓的公侯之女,本来许配给卫国太子伋,却被卫宣公夺走,是名宣姜,生公子寿、公子朔。卫宣公想要废除原来的太子伋,立公子寿为太子,公子寿为了救兄长而死,太子伋也因此赴死,于是继位的是公子朔,是为卫惠公。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太子伋、公子寿的势力,齐襄公做主把宣姜改嫁给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卫昭伯,生三子二女:齐子(齐女所生之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导致卫国灭亡的卫懿公为卫惠公之子,也就是宣姜之孙。

我们可以看得清楚,卫国的乱源是卫宣公。

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看来,卫国之乱,始于宣姜嫁到卫国。汉代刘向评论说:“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卫懿公看不到自身的昏聩,只看到了宣姜到来后卫国的乱象,于是拒绝与齐国再次联姻,大概也可以说得通。

 

诸侯国拒绝与齐国联姻,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齐大非偶”。

齐僖公曾经想要将女儿文姜嫁给郑庄公的儿子太子忽(就是到周王室做人质那位),太子忽拒绝了,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人要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伴偶,齐国是大国,与我不相匹配。由此有了一个成语:齐大非偶。

齐国的确在诸侯中地位崇高。齐国本就是王师姜尚(姜太公)的封地,周成王又曾赋予齐国征伐之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样的政治地位,是郑国不能相比的。

不过郑庄公在位时,应该是郑国最强盛的时期,齐国后来遇到山戎入侵,还曾向郑国求援,太子忽领军前往支援齐国,击败了山戎。齐僖公再次提起婚事,太子忽仍然拒绝了,理由是不能挟恩图报。

这就很有意思了。

郑庄公去世后,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但是因为国内动乱而被杀,郑国也从此一蹶不振——太子忽是否因为长期在周王室为人质,所以在国内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个无从确认。但是史家一般认为,没有齐国这样的大国姻亲支持,是太子忽或者说郑昭公落败被杀的重要原因。

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号称“春秋三小霸”。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后来嫁给了鲁桓公,但是鲁桓公后来被文姜的长兄齐襄公派人谋害,齐襄公又在诸侯会盟时谋害了郑国国君。鲁国与郑国皆不敢向齐国报复寻仇,齐襄公最后死于齐国内乱,其弟公子小白继位,是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齐桓公。

看这一段历史,大概有些理解,太子忽为什么要拒婚,卫懿公也宁可与许国联姻了。

他们未必有这样的先见之明,但是执掌征伐之权、国土广大又野心勃勃的齐国,的确经常让诸侯们心有顾忌。

 

卫国选择了“小而远”的许国联姻,没有与齐国联姻,或许可能避免了齐国对卫国的进一步干涉,但另一方面,当卫国被狄人灭国之际,也难以得到齐国的及时救援。

至于卫国联姻的另一个国家宋国,宋国的确是大国,位于中原腹地,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宜于农耕,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是宋国的大国地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身份的特殊。宋国乃是殷商后裔,周公旦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周王室以客礼相待,又以虞舜后裔封陈国,夏朝后裔封杞国,合称为“三恪”。

因此,宋是大国,但恐怕难以称得上强国。后来宋襄公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中,但史家往往更重在分析其争霸失败的原因,认为他在战场之上泥古不化,以至于兵败。

卫国封于殷商旧地,本来便有安抚兼镇守之意。初立之时,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意思是沿袭殷商旧政而又以周法约束之,治理得很成功。

对于这个时代的贵族而言,婚姻乃是结二姓之好,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故而有理由相信,卫国与宋国,可能有着长期的联姻关系。

许穆夫人不能嫁往齐国,她的姐姐却嫁了到宋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齐国当年曾经向许穆夫人求婚而未遂之事,是否会影响到许国大夫们对齐国态度的担忧?他们阻止许穆夫人的行动,是否有这个原因的考虑?后人不得而知。

毛诗序》说:“《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按照这个说法,许国不救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国小力微,许穆夫人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要求救于大国。

从齐桓公的争霸历程来看,这个时期,如果许穆夫人真的能够代表卫国前来求援,齐桓公其实是很可能出兵救卫的。

许穆夫人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坚持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各位大夫君子请听我说,我的主张绝没有错。尽管你们思来想去主意多多,不如我行动起来,去求救于大国。

然而,许穆夫人终究没有能够说服许国大夫,只能于愤懑之中,写下此诗,以明心志,以抒忧思。

 

许穆夫人没有能够回到卫国旧地,也没有能够去向大国求救。

卫戴公也在这一年死去。

不过,她的另一个哥哥,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国——公子毁是齐女宣姜之子,逃到齐国很正常。公子毁回来后,被立为卫君,是为文公。

卫文公是个比较靠得住的国君,在他治下,卫国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卫文公继位之初,只有兵车三十乘,晚年却已有兵车三百乘,国力增强了近十倍。卫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邢国与狄人合兵攻卫,卫文公率兵击退敌军,次年又讨伐邢国,并在去世前夕(公元前635年),灭亡了邢国

《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就是卫人为歌颂卫文公而作,描写卫文公营造宫室、规划卜吉、力劝农桑的情景。

 

有这样一位靠得住的哥哥,应该可以大大缓解许穆夫人对故国的忧思。

令人读《载驰》此诗,仍然可以从文字之中,触摸到许穆夫人灼热的爱国之心,感受到她独立坚强的内心与个性,理解她的政治眼光,也感受到这首诗铿锵有力又张弛有度的节奏。

这是无关外表的一种美。美的是许穆夫人的个性品格、心胸志节、头脑眼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335656.html

上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14)静女其姝:灵动内秀之美
下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16)有匪君子:珠玉琳琅之美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3 尤明庆 王林平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