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怀古思乡共白头

已有 4211 次阅读 2019-2-8 15:4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怀古思乡共白头

 

 

    “怀古思乡共白头”,语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对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背景,前人已有解释:大中二年(848)秋,李商隐滞留巴蜀,无所事事,妻子又寄信询问归期,于是在“夜雨寄北”之后,沿江东下,想到湖南观察使幕府一游,终无所获,不得不返棹武昌,此诗即作于武昌(故曰“黄鹤沙边亦少留”,写诗人宦途风波、政治失意及思归不得的忧愤。“益德”,即张飞,字“翼德”,被部将所害,故曰“冤魂”;“阿童”,西晋王浚小字“阿童”,曾率军伐吴,“阿童高义镇横秋”,意即王浚的行义之高尚如霜气之横贯秋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28/23/152409_690976757.shtml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在他的诗作之中,不算著名,不过,“怀古思乡共白头”一语,流传颇广——读到此处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眼熟,想来是引用率高,在别的地方见过不止一次。

 

怀古与思乡,是唐诗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这两个主题,有的时候,是单独出现。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起笔便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的流逝中,一个个身影淡去,逝去的是“古”,正来的是“今”,然而下一刻,此刻之“今”,又已变为逝去之“古”。“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逝去的是一代代古人,不变的是名山大川,昔人已逝,我辈却又重新登上了这同一处胜迹,两相对比之下,感慨更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秋冬时节,河水枯竭,水位下降,沔水中的鱼梁洲露出了水面,云梦泽却因为这寒冷天气而变得更加幽深迷濛。“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即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游览,曾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后人立碑纪念羊祜,是为羊公碑,诗人对着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这句话,想到羊祜也曾登临此山、也曾看到过同样的景观,如今此山依旧,此景依旧,当年之人,却已经一去永不回,他日登临此山者,是否也会如同今日自己追忆羊公一样,追忆自己?一念及此,不能不泪下沾襟。

这里的怀古,是面对着漫长、永恒而且滚滚向前、永不回头的时间时,感受到人生的短暂,而生出的苍凉与悲怆。

诗人所怀之“古”,大多有具体的人与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怀的是王谢子弟之“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怀的是赤壁之战的“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怀的是守边名将之“古”;“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怀的是怀才不遇的名臣之“古”——当然,不少诗人,常常也有借他人怀酒、浇自己块垒的情感贯穿其中,比如说唐诗中常见的飞将军李广故事,此时的怀古,是诗人探身向那辽远的时空里、逝去的人与事之中寻找自己感情的共鸣。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并无具体所怀的“古人”,但这种以人类渺小之身面对永恒时间的苍凉心境,其实与登临岘山的孟浩然如出一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而讲到唐诗中思乡的主题,可能很多人首先便会想到那首流传千年、深入人心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我们今天通行的版本。一般认为,最初的版本应该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字词上有一些小的变动,其中意韵,仍然是一致的。

故乡遥遥,眼前景物皆是陌生,但是,举头望向夜空时,看到的还是同一轮明月,这是惟一可见的故乡风景。

这一轮明月,勾起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

不过,哪怕是同一轮明月,杜甫也要说:“月是故乡明”

总在是路上的唐代诗人,离开家乡后,可能数十年后、垂垂老矣,才能够重返故乡;也可能这一生都不能再回到家乡了(李白就再没有回到家乡)

家乡便成了梦里永远的牵挂。

他们牵挂的,可能是家乡的亲人,阖家团圆的节日里,这样的思念格外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他们牵挂的,也可能只是旧居窗前的那一株寒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旅途艰辛(那个时代里,生活设施极其不方便,因此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行人在凌晨的寒霜里思念故乡:“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被贬到瘴雾蛮荒之地时,心中的怨愤更加重了对温暖家乡的思念:“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时所作,当时的柳州是唐人心目中的瘴雾蛮荒之地)

在这里,隔离诗人与家乡的,是艰难的交通、辽阔的地域空间,也是宦海飘零、身不由己的奔波人生。

在这样的奔波之中,对家乡的思念,恐怕有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对诗人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涯的怀念吧?他们怀念的是那个没有如今这些烦恼的自己,也是那一段时光里的故园风景。

 

怀古与思乡,这两个主题,有的时候,也会融合在一起出现。

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其中典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乘鹤而去的仙人,踪迹渺渺,留下这座不变的楼和空中不变的白云。登临此楼,看到的仍然是同样的风光景物,昔日曾观赏此景的仙人,却已隔了辽远的时空,缥缈难寻——神仙世界,是唐诗中另一个频频出现的主题,当怀古的对象是传说中长生不老、御风而行的仙人时,怀古的诗人,恐怕更觉自身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无常。此时的诗人,心中那浩茫的苍凉,未着一字,却已是钟声铿然、余韵袅袅。

心中所思,是一去不复返的乘鹤仙人;眼前所见,是芳树历历,芳草萋萋。这寻常景物,处处皆有。然而正因为处处皆可见,这宛然家乡风光的景物,便如那空中明月一般,不觉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日暮时分,白日里奔赴辛劳的人群,纷纷归家,昏黄的灯光,袅袅的炊烟,让楼上的诗人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阖家团聚的场景。所以,每到日暮,无家可归的游子,心境便格外凄凉惶恐(《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登楼远望的诗人,俯视那暮烟中的江水,是否也在渴望这江水能够将自己送回家乡?

当此之时,或可明了,为什么后来者要感叹:“怀古思乡共白头”

那是面对永恒而辽远的时空,面对阻隔着千山万水、世事沧桑的梦中故园时,心中涌起的苍凉与悲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161213.html

上一篇:慢慢读唐诗之“南蛮”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之昨夜蕃兵报国仇
收藏 IP: 219.140.57.*| 热度|

2 王从彦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