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题壁诗

已有 3645 次阅读 2018-9-21 22:0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题壁诗

唐诗的传播,乐工传唱是一条主要途径,诗人题壁也是一条主要途径。

题壁诗的传播,有一个故事比较有名:李白登黄鹤楼,诗兴大发,提笔之际,却看到墙壁上已经有崔颢的《黄鹤楼》——这是写黄鹤楼最有名的一首诗了,以李白的眼光,自然看得出这首诗的杰出,于是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上,南来北往无数行人,沿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这首诗带往迢远他乡。

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题壁,原因大概可见一斑了,只因为这是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诗作的一条主要途径——没有杂志报纸,也没有网络的年代,诗的传播,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究其实质,和我们今日在网站在写文贴文,并没有本质区别。

另一个有关题壁诗的故事,叫做“饭后钟”、“碧纱笼”。

王播年少时家贫无依,寄居于扬州某寺院,跟着僧人一起吃饭,僧人们很厌烦这个蹭饭的穷书生,本来应该饭前敲钟的,改成了饭后敲钟,王播听到钟声后去饭堂,发现和尚们已经吃过了,羞愤之下,题诗于壁,卷起铺盖离开了寺院。二十年后,王播以宰相之位出任此地节度使,重访旧地,发现和尚们珍重地将他从前的诗用碧纱笼罩。

王播感慨不已,又题了两首诗在壁上,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是: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也有的说法是:二十年前王播题了前面两句;二十年后,续上了后面两句。

不论哪种说法,王播当时留在寺院墙壁上的,是牢骚诗无疑了,而且是对寺院颇有微词的牢骚。

然而这样的牢骚诗,却在寺院墙壁上一留就是二十年。

和尚们大概没有这样的前后眼,能够预见到当年的穷书生会成为后日的宰相和镇守本地的节度使,于是将这牢骚诗好生保管下来。

所以,保留诗句的原因,得从别的方面去找。

推测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唐代诗人众多,但能够将诗歌书诸于文字的知识阶层始终是少数,大多数人对这个阶层还是心存敬畏的,宋代有“敬惜字纸”的习俗并沿袭至后世,唐代未必没有敬惜文字的习俗。诸多题壁诗都能够保留并传播开来,前提之一,就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去损坏它们。

其二,题壁诗与所题之壁,常常是相互成就。著名的江南三大楼,无一不是诗(文)以楼传,楼以诗(文)传。这样的大氛围之下,自家墙壁上有了题壁诗,哪怕这题壁诗未必是赞美,恐怕主人家的心态也是:不过就是几句事出有因的牢骚,且留着吧,万一这诗出名了呢?自家这地方不也就跟着扬名了吗?

这情形有些像某个流量不大的小网站,某天某人发了个抱怨网站青白眼看人、自己一直当小透明的牢骚帖子,网站觉得这点牢骚无关痛痒,于是遵循一般不删帖的惯例,由着这帖子留在网站里头。二十年后——放到现在,能够生存二十年的网站,很罕见了,但是说两年后的话,小透明上升速度没可能这么快,所以还是二十年后好了——二十年后,这小透明已经是传媒管理部门的顶尖大佬了,衣锦还乡,重新浏览该网站,网站管理员很坦然很问心无愧地将大佬当年的牢骚帖子加精华置顶了、以表珍惜与敬重。

当此之时,大佬感慨不已,忍不住跟着自己的旧文顶了个帖。

为了留作纪念与传扬诗名,诗人题壁时,一般是要写名字的,不过也有不写名字的题壁诗,如《题玉泉溪》: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全唐诗》收录的这首诗,作者标注为“湘驿女子”——湘地驿站中的女子。

没有留名,大概不是因为身为女性的缘故,唐诗中留下自己名字的女诗人并不在少数。

所以,这首诗没有留名,可能是因为,这位湘驿女子,只是为了找个树洞倾诉一下心中沉沉郁积的思念与失落:秋色如醉,清瑟幽怨,怨的是曾经的柔情蜜意,一去永不回,佳期如梦,风雨如晦,重温旧梦的希望,杳杳无期。

在这样的倾诉之中,她心头的重负或许可以稍稍减轻。

这和今天的人们披着马甲在网上倾诉自己的烦恼和苦闷,也没有本质区别。

张藉《送远曲》中,对于题壁诗,又另有一番说法:“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唐代的诗人们喜欢漫游,山长水远,常常是一会之后,相隔数年才能再见。如何知道朋友的消息?驿站传书算是比较管用的方法,不过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张藉诗中所说:每到一地,多写题壁诗,留下自己的诗作与名字,这些题壁诗,借助行人、乐工与诗人,经常是不胫而走,远扬千里之外。

这倒是有些像现在的人们在朋友圈里发状态了。让异地的朋友们,看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情形。

 

唐人能不能看到朋友们的题壁诗?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诗中云:江陵归时逢春雪)》大概算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是着意去寻找朋友的帖子跟帖啊。

 

在这跟帖之中,寄托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自唐至今,已越千年。

然而很多东西,似乎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136233.html

上一篇:慢慢读唐诗之走马观花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之种荔枝
收藏 IP: 59.172.4.*| 热度|

4 郑永军 贺玖成 许培扬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