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写科幻小说,我觉得在写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在当前的中国,科幻大多带有伪科学的味道。
对于中国的科幻小说现状我不是很了解,只是完成了一本科幻小说之后才有点感觉。以中国科幻的龙头老大《科幻世界》来说,其上的作品大多缺乏科学性甚至给人一种胡乱堆砌科学名词的感觉,其中套路多是用科学名词编织神秘莫测的离奇故事,或者把科学家“非人类”成为具有神秘能力的“妖怪”。
一叶知秋,想必中国大部分科幻小说只不过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干着“不科学”的勾当吧。正因为这样的现状,如果在一名科学家面前提起科幻小说,肯定是讨不到好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写科幻小说的人和科学无甚关系,甚至还没有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结论。
科学家非常严谨,以至于普通人会认为他们有些顽固,这是因为科学是具有唯一性的,科学家必须严谨;其实科学家也是包容的,他们从不会说《西游记》是不科学的,让他们气愤的是标榜科学的科幻小说却说着伪科学的内容。只要不提科学,科学家是允许“大胆想象”的,一旦涉及科学还要加上“小心求证”。曾经听一位学者说过,比没有科学更让人可怕的是伪科学,我在内心里深以为然...
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我写的这本小说绝不是那样的“旁门左道”和“胡思乱想”(这两个词,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无贬低非科幻小说的含义),书中坚持有科学根据的想象,至少以目前我个人的学识,觉得其中没有大的科学问题。严格的科幻应符合“其中的想象不违背基本的科学定律和结论”的要求,可以没有限制地“胡思乱想”的应该是魔幻或者玄幻。不是说科幻优于魔幻和玄幻,只是阐明两者的区别,如果没有严格的界限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发明三个词?
科幻应该是属于科学的,而我认为科幻不同于科普和科学之处在于它的大胆和前瞻性,它敢于合理地对于未来做出设想,而科学只是着眼于当前,科普则着眼于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这样科幻、科学和科普对应着未来、现在和过去,三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幻小说一时兴盛,写科幻的大多是职业的科学家,科幻的内容大概就是科学家基于科学现实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吧。如今一提到科幻就有伪科学的味道,实在是让人感到失望和惋惜。
真正的科学幻想不能在人民群众中流行,相反玄幻却大行其道,这只能说明科学知识远没有传统的神魔故事深入人心,作为科学工作者,我感到伤心和恐惧,长此以往科技怎能复兴。造成这样的现状固然与当前中国的科学体制有关,科学家不注重科学普及。科学没有深入人心,传承和探索科学规律的科学家也或多或少应该负些责任吧。如果出现了伪科学,科学家不单要怒起指责,还要躬身辟谣,表现出正确的态度。年轻人总是满腔热血,所以我感觉写这本书还是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本科幻小说是为科学代言的。
科幻是科学家或者有科学素养的人的幻想,这样它应该是一种“科学梦”,在讲究“中国梦”的当前,“科学梦”应该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这部分是由科学家承担的,没有“科学梦”,又如何讲科技的复兴和发展?把科幻提的这么高,不是因为我写了一本科幻小说,也不代表我将从科学投奔科幻,相反我始终认为,只有温故知新,立足当前、学好科学,才能写出好的科幻,做出好的科普——正是“回顾来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科幻、科学、科普——未来、当前、过去,这三对应该是一体的。古人讲“温故而知新”,做科普也可能对正在做的科学工作有所启发;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讲“直觉”,科学直觉就是一种超前的科幻,在科学直觉地指导下能更好地做当前的科学工作。这就是我对科学、科普和科幻的理解,本书正是基于这个理解的一次尝试。
我非常希望,科学界尤其是太阳物理界有兴趣的前辈老师,能在本书得以认同出版后,为书中提到的相关科学问题给予科学的阐述和科学的批评,就像《三体》出版后,李淼借机科普,写了《三体中的物理学》。这是一次不错的把科幻、科学和科普统一起来的尝试,一次很响亮的科学界发声。科学家只在科学界的小圈子里活动而不和普通民众交流,已经造成了科学家和民众之间的互不了解,这种科学与科普和科幻的联合将是一种不错地由更加理智的科学家一方首先打破科学家和民众之见的隔阂的方式。
通俗作品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深入人心,而周瑜却成了个小肚鸡肠的人,谁还记得《三国志》里的描写;而电视剧版《西游记》使“佛教的法术高于道教”的观念在中国青少年中落地生根,这样不知是否已经产生了错误的引导。总之,一部好的通俗作品往往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伪科学的元素会遗毒很深。
我依然忠实于科学,但是会时常回顾一下学过的东西(科普),也会不时幻想一下将来的研究(科幻)就是“回顾来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就是我当前作为一名初级科研工作者的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是可行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砸招牌”了,所以我强烈建议科学界应抢占科幻这块阵地,使科学和科幻、科普连成一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总有一天科学也会变得流行,深入人心...
2017/03/07
于南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