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注】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由此引发的关于“大学发展与人才战略”的探讨也日益深化。这里引录的是该校人文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旭教授的发言,共享。
福建工程学院人才工作会议发言
张旭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2012年底,我带着一种强烈的文人情结和冲动,放弃了国内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平台与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加盟到福建工程学院。一年多来,我先后就任外语系教授和文化传播系主任,2013年9月出任新组建的人文学院院长,同时被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根据这次会议安排,我作为一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代表,在此发言,感到十分荣幸。现我结合个人的工作以及学校现状,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我始终以为:大学存在的合法性之根本就在于人才培养这一功能。作为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为此,二十年多来,在我个人的为学、为教、为道的过程中,始终信奉着一代学人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自由之学问,独立之精神”的准则。但我更崇奉古代圣哲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我认为人才的打造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拼搏的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需要拼搏者有一股“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
我于1986年考入邵阳学院,1992年考入原长沙铁道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香港浸会大学攻读翻译学博士学位。我先后执教于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目前的福建工程学院等四所高校,同时系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中文与双语系客座研究员,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200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先后在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担任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2012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我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学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这些年来,我经过自己的努力,先后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项(结项等级为优秀)、省部级项目8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均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合著2部、译著2部;担任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和湖南人民出版联合推出的《通天塔丛书》主编。另有学术论文70余篇散见于海内外各种学术期刊。2007年获“香港翻译学会狮球教育基金会翻译翻译研究奖学金”。
作为一位学科带头人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深知“打铁还得自身硬”的道理。自加盟福建工程学院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向海内外各种刊物提交了10篇学术论文,均被录用,现正陆续刊出;2部学术著作已在出版社进入清样校对阶段,很快就能印刷出版;另有1部学术专著业已进入最后打磨阶段,可望明年能够印刷出版。一年来,我还两度应邀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主题发言;同时还接受了《福建日报》专访“文化走出去,‘绊’在哪里?”。2013年度,我先后获第二届天府翻译奖“学术特别贡献奖”和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一定的认可。
同志们,朋友们,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深谙“一支筷子折断易,一把筷子折断难”的道理。我以为,学科建设是一项团队合作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性的行为。一个人的力量再大,再有通天的本事,其努力终究有可能是白搭。我希望看到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奋力拼搏、建功立业。
同志们,朋友们,时至今日,我始终认同一个说法:“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所好的大学,即使有很强大的工科,但如果没有文科,也难以成为一流的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个以工科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艺等多学科的省属重点高等院校,文科在学校的总体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人文学科的建设理应是当下重点扶植的一个项目。诚如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三大因素:具有瞻前眼光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的学科团队,可供其成员发表作品的学术阵地。上述三大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注定该学科发展不会健全。而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建设中,人的因素又最为关键。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往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盘活一个学科。为此,我们在经营学院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才因素放在了中心位置。具体而言,我们采取了如下几方面举措:
第一,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我们采取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所谓“请进来”,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政策,采取“以人才引人才”的办法,利用本人和同事在学界的人脉关系,将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引进来。为了确保拟引进人才的质量,我们采取的是组织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逐一面试,然后由我本人逐一谈话,最后决定是否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批;所谓“走出去”,就是鼓励并支持广大教师脱产进修、访学、攻读学位或参加学术会议。2013年度,我们经过努力,先后引进了高层次人才12名,其中学科带头人1名,教授2名,拥有博士学位者11名。先后派出海内外出进修、访学人员5名,攻读博士学位者1名,同时鼓励在外攻读博士学位者尽快完成论文写作,勉励他们尽早“归队”。
第二,在人才使用和激励方面,我们深知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用好人才并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更为重要。为此,我们遵循的原则是要首先让各位高层次人才看到希望,因为只有看到希望,他们才会有所展望,这样才能确保他们乐于奉献,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因此,本人会通过个别谈话和平时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掘各人的优势和特长,尽力将高层次人才放在关键的学术岗位或调配到不同的研究中心兼职;同时为他们营造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通过支持他们外出开会和调研的办法,让他们和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避免各自知识结构老化和学术视野狭窄的趋势。另外是聘请一批在学界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士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通过举办“苍霞学术讲坛”和“苍霞学术沙龙”等形式,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开拓大家的视野,进而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凝聚力。
第三,在人才队伍的稳定方面,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学院的做法是在课程安排、酬金分配政策上首先对博士和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予以倾斜。对于人才的管理策略,我们更是强调“以攻心为上”。我们要求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平时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安下心来,愿意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人文学院的一批高层人才正在形成团队,积蓄力量,打造特色。尽管大家的日子还过得很艰难,但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而且很快就会有一批高水准的成果推出。我想相信,只要有学校政策的支持,有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关怀,有学科带头人的感召魅力,我们的人才队伍建设一定会更上新台阶。
同志们,朋友们,在我看来,大学的魅力,就在于一个“大”字,而这个“大”又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相信大家对此深有体会。当今我们高等教育最急需的是回归大学的本质,而这种回归的根本就是回归大学精神。此时此刻,我倒是想起一位德国大学校长面对众学生讲的一番话。首先他对学工科的同学说:“我为你们感到无比骄傲,因为你们是这个时代的列车,你们将把我们载向未来。”接着他又对学文科的同学说:“我尤其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是这个时代列车上的司机,你们想把这台列车开到哪里就会到哪里。”直到今天,我始仍然坚持一个观点:假如一个人的大脑出了问题,那么他将会全身瘫痪;假如一个社会的思想家停止了思考,那么这个社会将会瘫痪。如今咱们福建工程学院正处在一个转型和发展的大好时期,其中机遇和问题并存,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瞻前意识的人们来思考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储备问题,同时也需要有勇气来面对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我们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
过去的一年来,通过感同身受地体会,我发现我们学院的人才建设工作就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中间,有些是与我本人的管理水平有关,有些是与学校层面的支持有关。现我以一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代表的身份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并期盼学校决策层帮助并予以解决。
第一,目前我院新组建,各位高层次人才办公条件极差,本人带头设立的两个研究中心,均未得到学校的任何资助,而草创时期对纯文科资助尤为必要,这在全国任何一所成熟型大学中都已得到了证明。另外,学院自组建至今,学校未给予任何科研单项资助。目前人文学院有相当一批数量的博士论文打磨工作已告完毕,同时一批学术专著也接近完成,但缺少出版资助,我担心它们很快就会束之高阁或深锁抽屉之中,这样自然就有违我们引进人才和学科建设之初衷。
第三,目前学校的分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鼓励“大锅饭”的制度,对于贡献度大但授课相对较少的博士,现有分配制度很难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所谓“仓廪实则民知礼节”,如果高层人才的生计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其留下的负面效应又可想而知。
第四,目前学校对于文科支持力度实在太小,而且学校在文科发展问题上缺少长远规划。即便目前学校对文科暂无迫切的需求,但它对于升格后的大学仍将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短板”。因为一流的工科背后始终需要一个强大的文科做支撑。
总之,我们的问题还有不少,不过问题再多,困难再多,我相信高素质的人文学院的高层次人才们都能够理解,也愿意咬牙去克服。但我们坚信,伟大的福建工程学院决策者们很快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使福建工程学院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为我校顺利地升格为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坚信,“人才兴校”战略是能圆一代工院人“升格大学梦”的不二法宝。同时,我也相信伟大的福建工程学院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