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周末闲话-17:缘何文人相轻? 精选

已有 6068 次阅读 2012-5-19 07:08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人相轻, 追本溯源

文人相轻在国内学界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国外是否有?不大清楚。

文人相轻现象在社会科学界存在,在自然科学界也相当普遍。根据我的日常观察,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随意贬低他人的学术水平。自己的研究成果,敝帚自珍,“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别人的成果不屑一顾,用放大镜去发现其中的缺点,至于其中的优点,对不起,没看见。对他人的评价,经常听到的是“此人的水平不怎么样”;

——无视国内同行的学术成果。可以连篇累牍地引述外国人的工作,至于国内同行的相关工作则视而不见,只字不提;要对小同行的工作由衷地夸上几句,没门!

——学术评审中时常有失公允。一旦有评审的机会,对于小圈子内人士的工作,不好的也好;对于“圈外人士”的工作,好的也不好,可谓“一叶障目”。

如此等等。

 

我老在想,文人相轻之风从何而来?在春秋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好像不大有文人相轻的现象,那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派多多,争辩激烈,似乎没见到对于持不同见解者恶语相向、刻意贬损的情况。是否如此,为何如此,这里求证于文科人士。

有一年我在香港,收看凤凰卫视中余秋雨的关于我国科举制度的系列节目,似乎有所感悟。余秋雨说,自打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之后,“考状元”成了通向仕途的“独木桥”,中标率之低,远甚于现在的高考,“状元及第”成了众多文人(特别是下层文人)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有视功名如粪土的雅士,但那是少数),每次乡试、殿试,状元只有一个,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因此,文人相轻之风大兴,至今势头不减(以上不是余秋雨的原话,意思大致没有走样)。

因此,我体会到,文人相轻风之盛行,有文人个性方面的原因,更有其大环境方面的原因。应该说,现今的人才录用机制比科举时代要好得多了,但是,竞争中尚不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千军万马上独木桥”的现象依然存在。

大环境的改变尚费时日。现在我们怎么办?跟着文人相轻吗?似乎不妥。我们还是应该做正直的学者,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赞扬别人的工作,努力公平地评审别人的成果,……。如果人人都能这样,世风会逐渐好转。我们不能指望文人相轻现象一朝一夕之内销声匿迹,自己往好的方向走,终究不会吃亏。

我这么说,会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到了我这个岁数,可以无所顾忌地“冷眼看世界”,但是,从心底里希望新一代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人人成为堂堂正正的学者,虽说做起来很难。

不知博友们有何高见?

 

写于2012519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72610.html

上一篇:大师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进——钱穆钱伟长故居开馆仪式上的讲话
下一篇:科学家风采(15):独具慧眼识怪才——二记华罗庚
收藏 IP: 124.79.15.*| 热度|

24 迟菲 柳东阳 张玉秀 唐常杰 马仁锋 常华进 黎夏 李土荣 刘用生 齐云龙 郭战胜 王一华 吴斌 龚鹏飞 达虎 贾伟 郭向云 李志俊 苏德辰 丁大勇 刘鹰翔 李宇斌 翟自洋 wuzhenyuh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