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科学家风采(15):独具慧眼识怪才——二记华罗庚 精选

已有 15175 次阅读 2012-5-22 11:00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陈景润, 伯乐, 华罗庚, 科学家风采

上个月的一篇博文里,谈到华罗庚先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伯乐们(见链接),本文想说说,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又是如何倾心扶持他的学生后辈的,作为一个突出例子,着重描述他与陈景润之间的交往。

五十年前,我进入中科院后,就听说,科学院有三大怪人,位居榜首的就是陈景润,有关他的种种传闻不胫而走,其中有两则比较靠谱的已写进我的博文里(见链接)。我当时就想,这位仁兄是怎样走进科学院的?此后,逐渐知道,主要由于华罗庚先生慧眼识怪才,为中科院数学所引进英才并精心培育扶持了他。

陈景润(19335221996319),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为“陈氏定理”。1978年由于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杰出工作,与王元、潘承洞一起,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由于口才不佳,不善于教书而遭辞退。他的第一位恩师、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设法把他调回厦大管理图书资料,就在此时,他迷上了数论,迷上了哥德巴赫猜想,手不释卷地啃读华罗庚的专著《堆垒素数论》。那时两岸对峙,地处前线的厦门常有空袭警报,陈景润把这本厚书撕开来,进防空洞时也如痴似醉地、一页一页地阅读。不久,他发现这本书有可改进之处:第五章的结果可用来改进第四章的某些结果,并写成论文。1956年,他他在厦大的老师李文清经由关肇直把此论文转给华罗庚,华当即把此文转给手下数论组的年轻人审读,讨论后,陈景润的结果获得肯定。华罗庚非常高兴,认为陈景润是一个有想法、肯钻研的有为青年,对身边的年轻人说:“你们呆在我身边,倒让一个跟我素不相识的青年改进了我的工作!”原来,华罗庚最喜欢有人跟他“抬杠”或对他的著作提出意见,指出错误。

这样,华罗庚记住了陈景润,邀请他参加当年的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陈景润到会场报到后,负责会务的王元立马把陈带去会见华罗庚。腼腆、木纳的陈景润见到华罗庚时不知所措,只是反复说着:“谢谢华老师!”“谢谢华老师!”久经沧海的华罗庚立即看出,这是一个内向孤僻却能一心一意做数学研究的年轻人,笑着鼓励他几句后,短暂的会见就结束了。

19568月召开的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群英荟萃,当时顶尖的15位数学家做了16个综合性报告(华自己做了两个),陈景润在分组报告会上做了关于“塔内问题”的报告,讲述了他交给华罗庚的论文中的结果。华罗庚欣然采纳了陈的建议,在《堆垒素数论》再版时,将第四第五章颠倒了过来,补上了陈的新结果,并为此感谢了陈景润。

接着,华罗庚马上张罗着把陈景润调入中科院数学所。他也听到了有关陈景润有怪僻的传闻,但他毫不介意,说道:“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做嘶鸣的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者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见[1,2])。这些话何等精辟!

华罗庚想到:自己当年是一个小县城里的残疾青年,幸亏那批伯乐——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桐荪、叶企孙等人的全力提携,才有今天。而今自己不也应该这样做吗?于是,他力排众议,在翌年把陈景润调入了数学所。后来,华罗庚说过:“当初调陈景润进数学所,也就是看重他肯于动脑筋。”陈景润也的确不负所望,几年之中,就在华林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等方面屡有斩获,进数学所不到十年,轰动一时的“1+2”的结果就问世了。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华罗庚除了给予陈景润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之外,还教会了他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陈景润曾经深情地回忆道:“我从一个学校图书资料室的狭小天地走出来,突然置身于全国名家高手云集的专门研究机构,眼界大开,如鱼得水。在数学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华罗庚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下,我在这里充分领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论研究成果,使我耳目一新。当时数学所多次举行数论讨论,经过一番苦战,我先后写出了华林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等多篇论文。这些成果也凝结着华老的心血,他为我操了不少心,并亲自为我修改论文。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同华老的帮助和指导分不开的。正是华老的教导和熏陶,激励我逐步地走到解析数论前沿的。他是培养我成长的恩师。”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陈景润两次出国访问、讲学。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每次出访之前他都要到华老家道别、请教。华罗庚曾当面对陈景润和陪同他前来的李尚杰说:“景润的工作是建国以来,我们在数学领域最好的成果。”陈景润则谦虚地说:“谢谢华老师,您过奖了,都是华老的栽培,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坐在一边的华师母忍不住插话说:“景润是够用功的,刚才你没回来,等你的几分钟,他还拿出书来看呢。华罗庚赞许地看着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华罗庚很少公开评议他的学生。他有那么多学生,说这个好,说那个差,都容易引起误会,最多在个别谈话时偶而说上几句。他曾单独对王元说过:“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当王元提起他的学生其它一些纯数学的结果时,他重复了一遍:“最使我感动的是‘1+2’。”

华罗庚对自己的得意弟子关爱有加。1984年,当他得知陈景润患帕金森氏综合症时,华罗庚十分激动与难过,他说:“总不能让陈景润得这种无法工作下去的病呀!”他恨苍天之不公,自己却无能为力。1985年华罗庚出访日本前,曾亲自到中日友好医院去探视正在住院的陈景润,并对他说:“王国湘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检查我也可能患有帕金森氏症,等我回国后,咱们都在这儿住院。”谁知,这一面竟成了陈景润与老师华罗庚的诀别!

19856月,华罗庚在访日期间猝然辞世的消息传来,抱病的陈景润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在举行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之日,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再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与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在左、右、后三个方向搀扶支撑着他。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追悼会开了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一直在哭,在流泪……

这是何等感人的师生深情!

 

参考资料:

1.      王元,华罗庚(修订版),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顾迈南,华罗庚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3.      百度百科,陈景润,http://baike.baidu.com/view/2125.htm.

 

写于2012522

【链接】相关博文

1.      不拘一格 扶掖人才——说说华罗庚身边的伯乐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62294.html

2.      科学家风采(14):特立独行求真知——记华罗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63724.html

3.      科苑轶闻-6呆头呆脑的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81156.html

 

华罗庚与陈景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73690.html

上一篇:周末闲话-17:缘何文人相轻?
下一篇:四个孤岛的故事
收藏 IP: 124.79.27.*| 热度|

64 李学宽 李宇斌 武夷山 胡宝群 郭向云 安海龙 谢华生 张波 曹聪 张玉秀 刘鹰翔 苏德辰 陆俊茜 刘进平 李楠 褚昭明 吕新华 刘瑞亭 喻海良 刘建兴 杨传颖 褚洪亮 罗淼 林涛 杨正瓴 谢海燕 达虎 陈小斌 段煦 鲍博 吕喆 肖陆江 严少华 林中祥 白红友 占礼葵 刘焕军 徐长庆 水迎波 彭思龙 王伟 马中良 王秋祥 杨立泉 徐绍辉 刘文欣 翟自洋 刘全慧 常欢 许培扬 李璐 尹喜悦 秦斌杰 dreamworld ILoveScience100 neilchau luxiaobing12 minnongda yunmu htli yyfy105 wormbreeder lingling101 sj199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