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基金申请新议-29:全力投入 憋足后劲 精选

已有 34706 次阅读 2014-11-1 08:46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金申请, 学术氛围, 后劲

又到了一年一度策划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时段,学界的不少机构和朋友已开始厉兵秣马,谋划新一轮的申请。前不久,本市一所高校的科技处长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发展中高校如何保持基金申请的后劲?笔者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于是,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在此发表一些浅见。

先说说目前状况。

大家知道,在基金申请的成功率方面,不同机构各有千秋。先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常是“基金大户”,每年获准的基金项目总数远远超过一般单位,基金委有时不得不对若干“大户”的获准总数加以适当限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加之“海归人士”不断增加,一些名校名院的人才吸纳能力又渐趋饱和,优秀科技人才的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逐渐走向一些一般机构,成为这些单位的教学和科研的生力军;再加上一些发展中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励精图治,基金申请及其获准的格局随之有一定变化,有些历来的“后进单位”的获准项目成倍增加,特别是,其中一批毕业于先进高校的博士纷纷拿到了青年基金项目。就笔者见闻,这样的情况已出现了五六年。

几年下来,一些发展中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进入常态,每年获准的项目总数大致保持稳定,仅有小幅度波动。然而,这些单位近来产生了一种新的“危机感”,因此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问题。常见的困境在于:随着青年才俊的涌入,青年基金项目的总数一开始出现“井喷”,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拿到项目者拿不到后续的面上项目,总体来说,与发达高校相比,出现后劲不足的局面。下面来分析一下个中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个主要原因是:一般高校的科研环境不如先进高校,差距不仅在于由于经费投入不同而产生的“硬件”上,更重要的是教风、学风、人员结构、科研氛围等方面的“软件”上。新引进的博士一开始挟在先进高校得到熏陶的“余勇”,成功地申请到第一项基金,后来的设备条件、人员配套、科研时间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证,并受到科研气氛单薄的影响:一部分人员没有科研习惯,得过且过,虽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继续奋斗,也有一部分人随波逐流,因此,出论文的速度减缓,发表档次降低,在科研方面失去了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因此很难申请到第二个项目(面上项目)。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拿到基金项目之后,在扩大学术影响方面注意得不够。一般高校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偏安于一方,不注意内联外合,特别是,拿到经费之后不善于用来进行学术交流,不积极参加会议、组织会议,因此,在同行中缺乏知名度。而在先进高校中,即使这样的交流机会很多,也容易在交流中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关工作也容易广泛传播,有利于进一步申请基金项目。

从主观上说来,有一部分人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获得基金资助只是一种手段,为开展科研创造条件,而不是一种目的。因此,容易造成随遇而安是局面,缺乏积极进取的劲头。

笔者认为,保持基金申请的后劲的要点是:

——获得第一项资助之后,全力以赴地予以实施,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任务书中所列的各项计划;

——人自为战,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造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努力实现最大限度的学术交流;

——设计长期的科研运作计划,抓住最新的学术动向,主动出击,不断更新目标,争取更上一层楼。

 

以上仅为个人初步想法,愿与博友们深入交流意见。

 

写于2014111日晨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840230.html

上一篇:教育随感-9:莫以“学校出身”论英雄
下一篇:周末闲话-30:腹有诗书气自华
收藏 IP: 222.71.104.*| 热度|

24 罗汉江 徐长庆 黄永义 张东光 戴小华 文文 吴斌 张士宏 董焱章 刘胜强 张士伟 张向文 周春雷 蒋敏强 朱朝东 唐小卿 王金良 孔得朋 shenlu gaoshannankai ybyb3929 biofans clp286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