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快到一年一度春光明媚时,我们的国家到处都将呈现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丽景色。可在我们的国家究竟何处是江南呢?
一次朋友小聚,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何处是江南?这个问题虽是突然提出,但大家并未觉得难以回答,于是,在无任何信息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便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长江以南就是江南;苏浙为江南;淮河以南为江南等等。也有人对某种答案提出质疑,例如,对“长江以南就是江南”说的质疑是,扬州在江北,可扬州是典型的江南风光呀!同样是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能算是江南吗?等等,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事后我就想,对于江南的定义,不同时代、不同学识、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甚至包括不同职业的人,在这个问题的认知上都是存有差异的。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它经常是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提并论的词汇,虽有但含混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在中国较早时期,有些朝代或者将某个地区以“江南”名称作为指代,甚至将某个地区以“江南”名称命名的状况。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提到的“江南”涵盖了湖南、广西的广袤地区,一个人死后,即使再伟大也不可能葬于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上。但也说明,司马迁所在的时代及其以前的岁月,“江南”这一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到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南省、湖北南部和江西部分等地。至唐代,“江南”的地域被扩充了,并专门设置了江南道,范围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领包括如今的上海市、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的全境,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等省长江以南的地区,以及四川省的东南部、贵州省的东北部、福建省的北部等地区,治所在越州(今绍兴市区)。
由上一段简述可知,历史上曾被称作“江南”的地方并不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江南”,而这个专属名称也没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所以,才会使这个很有意味的位置名称,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搞得后人只好凭空去想象。假设江西、山东、河北等地的地名不是由我们的先人早早明确下来,并传至今日,恐怕也会遭遇到“江南”的命运的。
清乾隆皇帝(即高宗弘历)在位六十年,曾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六次南巡,到过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徽州、江宁等许多地方,又号称是六下江南。因此,乾隆爷及乾隆爷的拥趸者们心目中的江南,基本就是长江中下游一带。
而一些人由于受周围环境、文学作品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认为江南就是江浙一带,因为这一片地区的风景名胜居多,有著名的西湖、太湖,杭州风景区、苏州园林及太湖风光,再加上一些水镇,集合了这些风景名胜的典型特征,于是得出结论,江南就是好的园林、风景名胜,再加上具有水乡风格的稻花飘香。在这些人心目中的“江南”是带有浪漫色彩成分的江南。
大多毫无地理学知识的普通百姓往往感觉长江之南就是江南。他们认为,既然叫了江南,肯定这一片地区与江有关,而中国叫得最响的江就是长江,其它如珠江、西江、赣江等等,虽也叫江,但一是流经地域狭小,二是名气也小,故无法与长江相抗衡;而江南的南就更好解释了,当然是长江的南边了。持有这一朴实想法的人们往往是最简单的人们,大概他们也并不想为这一与自己无多大关系的事情而大费周章。但他们的朴实想法却无意中与唐代的江南道设置撞车了,二者何其相似乃尔。
还有一些人对江南的概念是理想化、演绎化的,或者说是采取比较法而得出来的。他们认为,只要是气候温暖湿润、山好水好、粮食丰产的地方就是江南。陕北的好江南是哪里?当然是南泥湾了。当年,王震领导下的三五九旅一边执行着保卫延安的任务,一边开垦荒地,将七沟八梁的南泥湾整成了米粮仓,解决了当年延安的吃饭问题。因此,在歌颂三五九旅这一模范事迹的著名歌曲《南泥湾》中唱到:“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又是王震将军,在新中国建立后,率领着他的人马进发到了新疆。经过广大兵团战士的奋战,将广袤的边塞地区也开辟成了粮食丰收、鸟语花香的好地方,于是又有了《边疆处处赛江南》这一歌颂边疆儿女建设新疆的歌曲。其他还有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早期拍摄的电影故事片《北国江南》等等。由这些文艺作品可以看出,许多人对“江南”这一概念所持有的态度,是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所衍生出来的的结合物。
如今,狭义的“江南”多指由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等地,浙江的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以及上海共同组成的长三角地区,也是当下较多人们所持有的想法。
至于到底该如何定义“江南”这一地理位置?既然从权威的角度并没有对“江南”提出一个标准定义,那么,你就驻守于自己心目中的江南好了,不必左右旁骛。
写于2018年3月12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