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谈谈大学讲座

已有 3545 次阅读 2010-11-11 22:56 |个人分类:研究生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学讲座

    最近在学校的消息栏里看到不少工程院院士的讲座。自己看了看标题,没什么兴趣,也就作罢了去听的念想。恍惚间回想起几年前读本科时的情景,逢讲座必去,甚至连一些本专业的硕博士论文答辩也不放过。现在看来,这种学生确实不多,因为听大学的讲座如小马过河——深浅自知。但从求知的热情以及对自由思想的追求上来看,对讲座的热衷绝不是什么坏事。

    记得刚上大一时,寝室同学借了本《在北大听讲座》,一时成为借阅的焦点,里面的主讲人多为社会名流或学界泰斗,其思想之开放,内容之广博,言语之精彩,令人神往。多么期待这样的讲座能出现在我们学校、我们身边。其实细心的人不会忘记,早在上个世纪末,湖南媒体在悄然崛起的过程中就曾经做了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他们联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几乎以每月一期的频率陆续现场直播了数场“千年论坛”的讲座。受邀的主讲人包括:文化散文家余秋雨、诗人余光中、作家毕淑敏、武侠小说家金庸、画家黄永玉等数十位各界名流。当时听众热情极高,即使是天降大雨,也能坚持默默听讲。甚至连讲演后的问答环节,因为主讲人或机智或含蓄或智慧的回答,也显得分外精彩。比如有人问诗人余光中对湖南文学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用自己的诗句回答:“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寥寥数字,意境全开。那种与哲思对话的氛围令人神往。

    带着这样的向往,我奔向了大学中的各种讲座。因为是工科院校的缘故,我校的讲座多集中于工程领域,每年都不乏工程院院士的讲座。很多讲座虽然内容没有人文学科讲座来得精彩,但实在的理论与院士平易近人的风范还是令晚辈敬佩。当然,讲座中也不乏领导干部对时政的宣讲,听之乏味,权当放松休息,不必细听。较之我们校区,校本部的讲座更多,质量也更高。大二大三两年,我经常在商学院、文学院听些讲座。有些主讲人并非学术大牛,但对于我们这些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所讲的内容也足够消化的了。有一次去本部办事,还阴差阳错地听了回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座,虽谈不上受益匪浅,但也算是见识了国际高端,顺便还练了练英语听力(虽有同传,但因专业差异,个人感觉翻译得并不好)。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有了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种论坛的机会,听讲座变得稀松平常。但自己也少了本科时的好奇与激情,讲座也多呈现走过场或报告论文的形式,难以提起兴趣。反倒是在今年夏天在西安参加的教育部全国研究生管理学暑期学校上,听到了数场质量颇高的讲座。上至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下到普通的教师,在讲座中都倾注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为我们展开了思路,也达到了很好的讲演效果。(当时的学习情况请参见拙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209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讲座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向往着自由思想的年轻人来说是何其重要。如今我们的大学讲座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因为真正渴望讲座的学生实在太多。我曾有过数次被挤在墙角站着听完讲座的经历,从同学们的眼中能够看出向往的光彩与思索的神情。90年前,英国大思想家罗素曾访问中国长达一年多,他在诸多省份的大学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演讲。他在回忆录中对这个颇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具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而震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讲座无疑是流动的“大师”,这种传播思想、启迪智慧的方式应该被更大力度地推广,以惠及更多学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382851.html

上一篇:用心理学观点解读“虎照疑云”
下一篇:团队思维的八种症状
收藏 IP: .*| 热度|

2 刘洋 周灵娜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