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对《教学影响科研吗?---含泪惜别南科大》一文的几点评论

已有 3715 次阅读 2019-12-21 17:18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方法、学术评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学影响科研吗?---含泪惜别南科大》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有关高水平大学的学者管理的重大问题,非常值得深入讨论。我是今天才看到这篇文章的(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34816&do=blog&id=1209754),既然有幸收到王老师的评论邀请,我就简要说说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在核心要点上,我完全赞成王老师在文中所表达的理念。其次,我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概要式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1、处于学术思想活跃期和创造巅峰期的一流学者,才是一所一流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学术‘金矿’。但在如何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体验和经历上,一方面有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特征;同时也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和规律。不论是个性化的特征还是共性化的规律,都有一个要素是必须具有的,那就是:真正顶尖的学术攀登,和真正有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必须是尽可能地全神贯注的。

2、因此,在高水平大学的高级学者岗位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设计上,要信任高水平学者,要给与高水平学者尤其是正处于学术思想活跃期和创造力巅峰的高水平学者以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力,比如是否近期可以多承担一些课,或是最近正出于自己的思想活跃期和思考的关键点,因此想少承担一些课甚至暂时不承担任何课。只要该学者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原则上都应优先满足其要求,给与其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选择空间,这也是对高水平学者的尊重和信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当然,要获得这种制度性的尊重和信任的前提是,进入这种系列的学者已经被准确地认定为了高水平学者)。

3、既然是大学,在岗的高水平学者在教学工作方面,多少是应该要承担一些,除非进入了专门设置的研究员系列。高质量的学生,是一所一流大学的最大的和最长远的潜在学术‘金矿’。而一流的学者从事教学工作,不仅对学生是有益的,对于学者自己不断地重新审视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也是有益的(当然,过多的教学任务对于一位正处于学术创造活跃期甚至巅峰期的学者来说,绝对是巨大的精力耗费,甚至可能会对其正开展的学术研究造成严重的负面干扰)。但一流学者对其所在学校的学生教学和学术引导的贡献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很好的其他方法:比如举办全校性的学术讲座,或让学生进入学者的课题组见习观摩,参加或观摩学者科研团队的学术讨论例会,或由一流学者直接担任学生科研导师之类的方式。这类方法更加灵活自由,且对学生的实质教育效果和启发效果,未必低于需要大量花费时间的普通课堂教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会高很多(对此我深有体会,篇幅所限就不细说和举例了。在我的其他博文中已曾写过这方面的内容)。

4、许多正在岗的一流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暂时缄默,未必是他们不支持王老师的这篇文章,而可能是因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即使现有制度中的某些不够完善因素对他们的研究是有实质性的干扰的,也不好意思提这种要求,也许是担心提了这种要求似乎对不住自己拿的高薪吧。幸好,不差钱的王老师勇敢地且公开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据王老师自己说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已得亿万财富,我没见过他本人,更没见识过他的财富,但我相信他的话,呵呵)。所以,如果因王老师的这篇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一流大学的制度改进与完善的话,那真要感谢王老师的直言勇气呢。

以上即为我对王老师《教学影响科研吗?---含泪惜别南科大》一文的评议,欢迎批评指正。


**************************************

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一些个人理解和补充:大学里的教学要讲好,没有足够的学术造诣的确难以讲出有足够深度和启发性的内容和具有教师的个性化的理解来,更无法与学生在课上课后形成有质量的知识互动和对学生的智慧启迪。但就讲课教师自身来说,任何一门课前3-6遍左右的讲课和备课,对自己会是有较大的价值甚至提高(前提是真正认真备课和讲课了),包括系统回顾和咀嚼该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重新梳理对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同时对于掌握和熟练与学生的互动技巧和基础教学技能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帮助和提高。但是,当讲到8-10遍以上后(尤其是如果每学期或学年都要把同一门课反复讲好几遍的话),这种教学往往就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智力上的体力活了,而不是创造性的学术思考和学术活动了。比如,即使是有大量的逻辑推理运算环节的数学课,讲多了遍数以后,对于讲课教师自身来说,这种讲课行为的实质都主要已经成为了对知识的复述甚至背诵(虽然对于每一届的新学生来说,他们听到的感觉应该不会是这样的),尤其是若每学年还要多次重复讲同样一门课的话就更会如此。这时的讲课行为,对于讲课教师自身来说,其实70%以上的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准确复述甚至背诵式地重复课程内容了,而不是如何去真正有深度和有咀嚼地重新思考该课程中的每个细节了。讲课讲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教师的讲课的行为实质上已经主要成为了体力活,顶多是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中,要解答好每年都不同的学生所提出的不同问题,需要当事教师有足够的智力水平、经验和机灵度去回答好这种新的问题,和由这种有质量甚至有所创造性的回答来启发每年都多少有所不同的新学生。

上述的这个过程,和这种现象,才是为何不应该让正处于学术创造高峰期和学术思考活跃期的一流学者过多地承担教学任务的根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让一流的头脑去大量完成有质量的教学任务’,与‘让一流的头脑去完成只有这种头脑才有可能或才有最大可能做出的顶尖学术成果’之间,这二者是无法兼顾的,而是会互相影响和互相掣肘。而对于想要在学术创造上尽快获得真正世界一流水平学术成果的学校乃至国家来说,该如何去进行取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只是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魄力去更好地实施和更好地做出细节上的优化调整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10952.html

上一篇:简评《毕业设计给了个C,成就了大疆无人机汪滔---这事儿是我干的》
下一篇:做学问的正向层次与反向层次,兼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
收藏 IP: 223.68.77.*| 热度|

9 王立新 王从彦 谢力 史晓雷 杨正瓴 刘钢 韩玉芬 高江勇 贾玉玺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