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Of mashup)

已有 2261 次阅读 2015-11-27 20:53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以下是群邮件内容。略有修订。]


前几天的八卦发出后,到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感到有几个地方措辞有些“过”,想着是不是修订一下。果然,引来了“反馈”。立刻采取了积极措施,解释了误会*。又,我在researchgate给他们一个简短的评论:Useful, but tasteless. Go on !  当然,这是另一回事。

* * *


今天下午专程到学校跑一趟,目的地是研究生实验室。前几天让所带研究生写个思想汇报*,结果自然不出所料。两天后我本想到实验室与学生面谈,但下了雪,就改用电话方式。学生在思想汇报中提到“孟老师”,我就从这里切入。人们能想得到,“编制”二字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中还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他们考这考那的基本动力。有编制,挑粪也带劲。但这位老师没有编制,我们都亲切的称呼她“小孟”。去年退出数学系QQ群之前,看到了有编制的青年教师对她发难的一幕,起因是1万元的校青年基金。我用这个事情教育学生,告诉她我们就是喜欢小孟老师。何也?答案很简单:小孟老师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对她都没有意见,很欢迎她。


跟学生讲了40分钟电话。最实质的,就是摆一条路,踏踏实实做课题;至于后顾之忧,承诺了我的一半工资,安排所长助理的职位,每周只上两天班,其他时间自便。只要践行我的理念,我可以支持他一辈子。今天到实验室,其他研究生也在,就当着他们讲这个事情。就是强调一个道理:拼命做好眼前的事情。来去的路上,我也给司机讲这个事情。


你看看日剧,大部分都是讲职业方面的故事。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片子,《歌魂》,讲的是小孩子们的事情,其中就提出“注入灵魂”这个理念。你再看看中国人,从学生娃平头百姓到马云,嘴上都挂着一个字:“混”。过去日本人讲“东亚病夫”,这个病不是别的,就是凡事都不当真。日本人上上下下都认同和保护那些拼命的人。但在中国就很成问题,可能有些人会拼命,但终究是白死,说不定还会得个“傻瓜”的雅号。有时我在想,假如我不能成功,上帝也要引咎辞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39191.html

上一篇:午夜随想(Of shits)
下一篇:二本院校的研究生如何犯傻★
收藏 IP: 110.178.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