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以下内容是前两天发布的“内参”。]
“我要的是葫芦”。
* * *
这会儿我想起一件事。前几年在合肥举办的国际暑期班上,遇到一位美国人。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在大厅里,他看到我时问了一句,你是中国人吗?我告诉他,I'm a special Chinese. 那个时候我跟他讲了一个看法:太阳物理没有被很好地分隔(not well-seperated)。作为解释,我跟他又讲了那个“我要的是葫芦”的寓言故事。我不清楚他是否真的理解我所说的,不知道他是否把我说的理解成了传说中的“抱怨”。他当时的回答,大意是他没有办法。其实,我只是指出一种状态罢了。他的代表作是铁环状的磁场模型,在数学上很美,但在物理上还有很大缺陷(能量无限)。我和他没有通信往来。
实际上我现在还记得更早的时候,也是在合肥,就是十年前的天文年会。当时有位资深的院士做报告,题目大概是“天文学与高科技”。当时麦克风时断时续,挺影响效果,不过我倒听了那么一耳朵,主旨大概是强调以天文学拉动高科技的发展。那个时候,胡刚上任不久,经常有“拉动”经济发展的说法。这个“拉动”好像是朱最先提出的,但当时仍然是很流行的词汇。当时讲的那个高科技,按我的理解,实际上是指“硬件”。这可能与报告人的技术背景有关系。他是做望远镜的。
我在前几年认识到一点,如果不做望远镜,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家。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个特征工具。比如,唱京剧的人必须画上脸谱,还得有一把好嗓子。对于天文学而言,望远镜就是特征工具。我敢说,将来如果在天文学/天体物理方面有大突破,一定是在望远镜上。但是,只提高硬件的配置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软件”。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仅是几套程序,而是指数学,就是与望远镜相关的数学。李政道曾多次强调数学在天文学中有很大的潜力,他曾访问过“总部”,也提到过已经多次强调过的数学。(我的说法要比他的更具体一些)。
也许有人会说,天文学/天体物理中不是有很多做理论的吗,他们做的东西不是有很多数学吗?确实是这样,但大部分未必人做到点子上。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数学有没有做到望远镜里,就会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同意这一点(是否同意倒不是什么大事儿)。
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天文学/天体物理中的数学问题不见得很明确,有时候又弄得很"脏",这是最让人心烦的。反正,有很多非智力方面的障碍,会让搞数学的人望而却步。他会想,与其把时间花在不确定的问题上,还不如去攻克数学中的那些公开问题呢。
总之,天文学/天体物理中一定有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而搞数学的人或者不知道这些问题,或者出于各种顾虑而不愿意去碰那些问题,比如,他们不喜欢以受利用的方式去工作。清华大学有一个研究所,他们搞生物数学,最初大概是林家翘倡导的。这是以应用数学家为领导做生物学中的数学问题。但是,现在还没有看到天文学/天体物理方面有这种模式(ER Priest 在自传中认为是理论物理家,他们的研究涉及很多数学,但似乎没有往望远镜方向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