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下文是群邮件内容,标题是另拟的。加了个相关链接。]
最近关注到佛罗里达大学,一名博士生在上月中旬出事。刚才注意到,昨天(July 3)涉事学校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正在继续调查,其中提及(该生) “....left behind a note suggesting possible research misconduct by his faculty adviser”.
.
看上去学校的反应有点慢,这都快三周了。知乎上有两个主要帖子(1, 2) ,总浏览量超过百万。概略地说,该生投递了一篇会议论文,接受后自己发现文章存在明显问题,找导师商量撤回文章,但导师不同意,由此引发矛盾。
.
这个事情是有点怪。据称,文稿前后经历半年,经过6位审稿人评阅后通过,而当事学生(私下里)对文章通过感到意外,考虑后希望撤回稿件。此后,学生在会议召开一周前出事,但导师在知情状态下如期参加会议,并宣读了那篇文章。“知情”是指: 1. 知道学生出事; 2. 知道合作学生希望撤稿。
.
综合判断:学生和老师都有问题,后者责任大。
* * *
这类事情也取决于双方的处事方法和历史状态,以及行业状态。一般而言,学生不要轻易评判导师,也不要自行评判学术上的事情。就某个方向或领域而言,总会有起有落。在低潮的时候,行业上层出于某种考虑,可能出现短期 “放水”。这种考虑,可能出于共同利益,也可能是为了刺激学术活跃。
.
比如,低潮的时候大家都做不出东西,可是大佬们要 “交账”,学生要毕业,等等。这种情况下,政策太“紧缩”了,大家都没饭吃。另一方面,做不出东西也可能是整体太拘谨了,或者思维太局限了,于是大家一起“瞎整” 一气,说不定能搞出新想法。当然,这样做法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以上两段也是刚想到的,以前没想过这一层)。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似乎受到不适宜的push,加上平时有积怨,读博年限较长,导师过于强势...这些加起来,导致矛盾爆发。一般而言,导师不宜对学生放狠话,拿毕业威胁也不够明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参加 “放水” 会议,也是不可取的。总之,坏的态度会影响认知和判断,有时也会引起血案。
相关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59189.html
当一个人很累很累,巨大付出得不到肯定,而他做这一切的“reason” 又持续受到攻击,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他就离死不远了 —— 只差 “一丁点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