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下文是单位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后加的(略调整)。】
这几天人们又要讨论“中国人为何得不着菲奖”这类问题...
按照之前的分析,知识有三个层次:界面、基层、起源。前两个层面是可进入的(accessible),普通人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谓之,学而知之。 但在可见知识的背后,还有不可见的知识,即之前暂称为“起源”的部分 —— 或许,更贴切的说法是 —— “暗知识”(dark knowledge)。普通人领悟不了、本身也难以表述的知识。这个名词最近流行于深度学习和科幻小说,但它起源于理论物理学。
理论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可见物质仅占小比例,此外还存在大比例的不可见物质 —— 暗物质(dark matter)。
理论物理学中还有个更玄乎的概念 —— 虫洞 —— 宇宙中联系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穿越虫洞可以进行时空旅行。但虫洞很不稳定,也不是到处都有。
我是想到,认知或知识体系里也可能存在“虫洞”。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脑可以跟宇宙媲美。或许,有些人的头脑里存在虫洞,使得他们能较轻易地获取更深的知识。这类人大概就是那些天才。
我推测,人的思维进入“脑虫洞”后,会产生非同寻常的“观点”(类似于“窍门儿”),复杂的事情会立刻变得简单起来。可是,由于“竞争的”或“表述的”原因,这类观点往往被隐匿起来。比如,牛顿发现二项式后,只拿出公式,却不说他是怎么看出来的。但也有些非凡的人物试图揭示它们,如洛伦兹、爱因斯坦。
回到开头。原因就不多说了,关键是如何提高水平。姑且列上几条:
1. 不回避和逃避困难,敢于面对自己,敢于碰任何难题,并习惯和享受黑暗中的摸索。
2. 靠近天才的第一步是欣赏天才——适当研究他们。
3. “形而上学”可能是通向“暗知识”的虫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