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论进化)

已有 1933 次阅读 2016-10-27 19:15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群邮件内容;修改一处拼写。]


可论的东西还真多。

* * *

昨天忽然觉得很累,一看日历,才周三。前两天统计了一下近两个月的实验笔记,又拿它们作为平均,估算了一下总量。七年大概产生了140多万字符(不算空格),如果只算中文大概有50万字 —— 就为做一篇文章。近两年时间多了一些,但体力有很大的下降,笔记或比以前略少。我大约是从2008年开始记录实验笔记,就在word文档里记录。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可以精确到秒或分。最初是从修订一篇文章开始。那时折腾了一段时间,计算机忽然坏了,不能开机。这是我从太原家里带到西安的计算机,那时才用了两年左右。
修理计算机期间,拉出以前的某个想法,在草稿纸上验算,一下子给开窍了,心情大好。我在那上面做了一段时间(后中断了),期间偶尔搞搞那篇正在修改的论文。而在修改这篇论文的过程中,又产生一个激进的想法,转而做那个;本来打算放到那篇文章里作为附录,但越做越感到必须专门来做。其实那时已经火烧屁股了,居然拉出两条战线。但是到了年底,编辑部又一次摧稿,当时我也倾向于“现实”了,就回头把那篇文章弄完,投给他们。这事我之前在其它地方略略提过。几周后他们还没送审,就询问一下,什么情况?说是他们又在找新的审稿人。我就叮咛他们让原来的审稿人审理这个修订稿。
修改那篇文章期间,忽然收到一封邮件,问我“他们”审稿快不快,发信人自称是高能所的,看名字是一位女士。我很纳闷,不懂为何有高能所的人知道我的邮箱地址。那时我已经又一次修改并投了出去,就告诉她,二审还是很快的。后来好像还有个回复给我。我的感觉,她遇到了审稿人拖延审稿的情况。其实,我在一审时也遇到类似情况,所以在修改文章期间就“加倍奉还”,一拖再拖,开小差。那时我已经用博弈论武装了头脑,不象以前那么顺从了。这个审稿人很有意思,拖了两个月,就给出短短的一段,还说不按他说的改就不给发表!二审及以后他就没再说这样的话。
虽说没拒稿,但他的审稿意见还是比较难缠。第二次投递时,几乎重写了一遍,补充了更多数值实验。应该说,这本来是篇烂文章,当初写的时候还处于疑似抑郁的状态,属于一下午就能审完的那种。但是既然被“套”了,就得硬着头皮认真修改,好给他“顶”回去。其实那时我已经不缺文章了,不过要是就此退兵的话,可能就不会造就现在的我了(也许更好?)。应该说,这个修改稿还是下了很大功夫,其中还引用了“Principia” 中的一段话。我对牛顿“着迷”大概就是从那时正式开始的。二审来的很快,大约两周吧。从审稿意见中看,已经扭转了看法,但还是将信将疑,又要求补充一些实验,同时让我去掉那个引用,原因是审稿人说那太尴尬。我想了三天三夜,最后服从了他的意见。没时间啦。结果,三审又来了。我忘记是否有四审,但最后一审意见回来时,主编同时加了“定心丸”,照着修改后就给发表。
今天仔细讲这个事情,是想抛出一个疑问:那个审稿人是大陆的?“闻”上去有点象。一是拖延审稿,二是审稿意见特短,三是提及语言问题。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别的期刊发过一篇,他们的语言编辑花了一个月只找出两个小错:某个单词多了s,某处多了个“the”。平时不认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法和拼写错误,但在文章里,只要有感到不确定的地方,我都会上网查对。我的语言没有问题,看不懂,肯定是对方语言有问题。然后,那个高能所的邮件,更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Springer的期刊是否有这样的“传统”,哪里来的稿子就让哪里的人审? 反正,在录用后的问卷中,当问及是否再投本刊时,我的回答是:I don't know。又跟他们抱怨效率低,要求多发一盒预印本(注意:这是博弈)。后来还真给我寄来两盒。在文章刊发的那一期上,几个主编联合写了一个Editial Editorial ,无的放矢地来了那么一篇,也不知道到底是针对某些审稿人还是针对某些作者。或许,两者都一样。。。
前几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个标题《....直立行走》,好像是介绍什么生物进化的书。我在想,就做研究而言,怎样才可以称作是“直立行走”了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11240.html

上一篇:说话
下一篇:午夜随想(卖关子)
收藏 IP: 110.178.121.*| 热度|

1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