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j63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j6309

博文

关于大学专业教育中几个关系的认识 精选

已有 9206 次阅读 2012-10-4 11:40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专业教育

     刚才读了吕喆教授《如何处理培养研究型思维和学好现代知识的关系?》一文,深有感触,也想把本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这里捋一捋。其中有些话可能在以前已经说过了。在这里未免对教育部的一些改革思想再度提出批评。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在大学中推行通识教育和宽口径教育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就有人提出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深入人心,在新世纪以来逐渐落实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这个思想主要是向美国教育学习。说我国这些年教育改革是爬行主义或拿来主义是基本贴切的。当美国基础教育把许多高等教育中的知识下放到中小学时,我们就跟着来,还翻译出版了美国的新教材,于是,中小学的课程越来越难,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现在又在往回走了,据说也是看到了美国的教训。大学教育则一直在推行美国的通才教育,不断扩大选修课的领域范围,不断减少专业课学时。最后结果导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好就业。在我看来,我们是只学到了美国教育的形式,没有学到人家的精神实质;只看到美国大学教育的长处,没有看到其深刻的内部矛盾。
    八十年代上期,我在山西师大物理系读本科,有一次罗世彬老师请一位美国教授做讲座。我记得,那位美国教授讲的是如何从开普勒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具体细节我记不清了,但这次讲座在当时就给我不小的震动,原来美国大学是这样教授物理理论的。那时,还看过一些有美国留学经历的人写的介绍其学习感受的文章,发现在美国学习是很不轻松的。有的说,教授在堂上只管讲,一次就是一二十页,还布置了好多阅读材料,最后,全靠自己课下阅读消化。有的提到要做课堂报告,为此必须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这一类估计是文史社科类学生,记得其是关于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不过,那时,我国坚持的还是苏联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基本功很强,据说我们学校(山西师大)一些到美国留学的学生一年可以拿下其硕士学位,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在看我们的一些教育改革理论家的说法时,似乎情况完全相反,认为美国的学生很轻松,是广而不专,要造就所谓的通才。我当时也买了几套国外的物理学教材,觉得是深度一点也不小。而且看国外的教材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自自成体系,特别是一些大家的(如泡利、朗道、李政道)很有特色。而我们的教育部这些年来大搞什么这个规划那个规划教材,又是什么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精品课。似乎大家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我们的领导就不舒服。别的学科我不知道,但从经济学来说,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就远低于国外大学的要求了,而且一般明里暗里还要求降低不及格率(辅导员都会说情),而那些要求严的老师一般也难得到好评价。我们上学时,每个主讲老师都配有助教,而现在每个教授要认真就只有自己批改一百多人的作业了。
     我始终认为,我们的三十余年教育改革,基本上是盲目的,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是赤裸裸的拿来主义,而且不成体系。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上,必须搞清楚以下问题:
     (1)什么是通才?什么是专才?
     (2)通才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什么?专才的培养方式应该是什么?
     我的基本看法是:通才是善于在各个专业领域进行转换的人才,专才是适于在特殊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但是,这两类人才的培养方式并没有根本的差异,除非是过于死板的教育方式(就如现在的统一模式),使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举一反三。至于是成为通才还是成为专才,与个人的特别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要想成为通才,必须首先成为专才。从学习的过程看,必须首先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一个主要方向有深入钻研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通才,而且具有以后在适当的领域再次成为专才的条件。如果一开始就博而不精,只知皮毛,首先就没有打好成为专才的条件,就更不可能成为所谓的通才了。所以,我对大学专业教育的基本观点是:
     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搞通一方(在某个专业方向上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一技(有从事某一项职业工作的专门技术)。这最后一点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阶段的新要求。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已经重视社科教育(政治、哲学、近代史、经济学、体育),现在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式,另外增加一些人文知识(艺术、地理、世界、心理)。至于最后成为通才还是专才,那是个人的造化了。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现在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似乎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关于这一点,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可参见以前的博文:《兔年新春第一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建议》,《关于学制体系改革之孔见》.
     3.研究型思维与现代最新知识学习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思维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如果把知识学习理解为单纯的材料记忆,那就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知识是一个拐棍,是一个工具,对人类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思维的能力,是培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思维没有知识这个工具和原料是无法进行的。思维需要两种原料:问题原料和知识原料。作为思维过程来说,问题原料也是知识,是现实存在的知识,是人类需求的知识。所以,培养研究型思维必须有系统的知识作为基础。学习知识一是作为必须的原料,二是作为思维培养的媒介。在现代,几乎不存在纯粹的思维培养,思维培养是在知识学习中进行的。 当然,不排除个别人有很强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用比较少的知识材料创造出极其杰出的思维成果来(这个成果当然成为后人学习的新知识)。把研究型思维的培养融汇到现代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题。但不能否定传统知识学习也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观点。问题的关键是:学生老师都必须沉下心来,老师要适时更新知识,学生要抑制功利性的浮躁。我始终反对学生对每一点理论知识都要问它有何用! 特别是问在以后的职业中有何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619113.html

上一篇:再批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公示
下一篇:诺贝尔奖一句话
收藏 IP: 121.22.29.*| 热度|

30 吕喆 朱艳芳 李宇斌 张业明 吕洪波 褚昭明 段庆伟 梁建华 武夷山 王国强 张骥 王继华 龚鹏飞 刘夙 刘淼 魏武 刘广明 孙学军 陈友虎 宁利中 姚伯元 EroControl fansg lftkf dchlin zhong0906 a565407102 qinzhaosu ZXFWDQN xujwb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