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同意学者杨文志发表于2009-10-3 22:13:47我国学术期刊误入“斯蒂格利茨怪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435)一文对我国学术信息某种现状的描述和担忧。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摆脱这个困境,真正“走出我国学术信息循环的这种蒂格利茨怪圈”?如杨先生所说的“我国学术界须要把高水平论文尽量发表在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上;同时须要我国学术期刊改革创新,组建自己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增强竞争服务意识和传播能力”,这就可以了吗?
在我看来,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学术期刊创新改革,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学术期刊的出版者们,一刊在手,吃喝不愁,荣耀等身;而新办刊物,几乎很少可能。要真正达到高水平的创新和改革,恐怕引入高度的竞争机制十分必要。
学术界如何把高水平论文尽量发表在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上?这个问题,谁来解决?学者、期刊、行业组织、学科权威、政府、媒体,应该谁来担当重任?如何担当?
如果同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和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结果会截然不同,后者会被同行认可、被人追捧、会获得荣誉、巨额经费,而前者可能性很小,那么学者该怎么办?中国期刊的编审专家们,能否看懂这样一篇论文的价值?行业组织和学科权威们,能否把眼睛放到自己的母语上来,尤其是海龟权威们,你们怎么评判汉语论文?政府是否可以在政策法规方面,做出科学的引导?媒体,是否也可以推动“斯蒂格利茨怪圈”的解决?
中国不是没有高水平的期刊,我们熟知的《读者》,几十年来,已经可以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读者》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兰州,发展壮大,风景独好!虽然这只是一种严肃的大众读物,但显然值得不少学术期刊的办刊者学习。
中国的作家们,也有许多留过洋的,但成绩卓绝的大家们却似乎并没有以外文写作为荣,他们的成就大概也是母语所造就。十分“土鳖”的贾平凹终于成了伟大的作家,他一直用中文创作着,但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这似乎也是可以供我们思考的。
改变“斯蒂格利茨怪圈”,也许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学科权威们,不以文字论英雄!也许也要学者们的自信和对名利的坦然!
学者们,比如杨先生,除了发现问题,还应该承担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因为我至今没有用外文在外国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基于英语水平的薄弱,我宁愿把时间多花点在我的母语,我热爱汉语!汉语是最可以表达我的感情和思想的语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