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专著的出版
看了范老师的《专著出版为何要资助》,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我的专著刚刚出版,所以有一点从作者角度的看法,希望对国内的出版工作有一点帮助。
能不能写书,眼界真的很重要。我虽然只有一本书,但看过一些英文书,所以对那些同行的贡献大体知道一点,心中一点也不仰视。在某一个领域积累多了,自然就有体会,之所以写书,是因为自认比同行多一点认识,拿自己的一点认识来考究别人的看法,张三长,李四短,各有所长,自己的立足点就比别人高了,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写书,自己的贡献和别人的贡献可以分得很清楚。
2013年9月的一天,一位Springer的编辑找到我,问我在写了几篇关于可燃性的理论文章之后,是否可以单独贡献一个章节或写一本专著。我手头刚好有一份综述(第二章),还有上课的讲义(第三章),和几篇在不同领域的理论应用文章,于是就答应下来,写一本可燃性的专著。题目都是编辑给我定的《气体和蒸汽的可燃与可爆性》,因为他更了解市场,这个方向在过去的200年之间,没有专著,只有几份美国政府矿业局的报告,所以存在很大的机会,他替我选中了这个方向,给我一个发表的机会。我当时心中还有一点心虚,希望在2年内交稿,事实上,我一年就交稿了,出版还等了一年。
写书的困境在于,因为篇幅可以无限长(给我的计划是160页),你的见识一定要全面。为了这个全面,我又努力在其他方向研究,在写书的过程中又有4篇理论应用文章已经投稿了,因为评审过程冗长而主动要求退稿。我的感受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可能内容很多,在文章中讲不清楚,总是有评审问我这个是为什么,那个是为什么。问题在于,我在这个方向已经出版了10篇理论推导,评审不了解我的先期工作,让我后继的理论研究发表越来越困难。我都搞不清评审员的认知水平到底在哪里,不可能让我在一篇文章里把所有的理论再重复推导一遍,所以专著是一个理清自己全部思想的好机会。没有评审者的挑剔,也没有对细节的吹毛求疵,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对专著的包容。我看过这个方向的500篇文章,自信有独到之处,这就够了。过去200年,我的方向没有完整的专著在前面,就不存在重复问题。我的方向非常基础,所有的化工安全都需要,所以市场前景不错。所以,当我的编辑在2014年4月离职之后,我的项目并没有受到影响,虽然接手的女编辑似乎对我的专著不感兴趣,经常对我的Email爱理不理的,我有点感冒。
最后,我的书有213页,只有55000字。关键是我有200多张理论插图,推导了200多公式,这5万英文是用来解释公式和插图的,谈不上多,工科学生没有废话,不会编故事,只会直来直往报告发现。比计划多出来的60页是例题,通过各种现成的和自己编造的例题,来增加本书的实用性。我2014年6月30日交稿,10月份有一点评审意见返回,稍微修改之后,我担心抄袭问题,特地向编辑指出,我的第二章综述有一些文字问题,希望她帮我排查。结果,她又多审了6个月,怕我有抄袭,但没有发现一点问题,因为我用Endnote引用很充分,虽然有一两句话抄袭,那是正常的学术引用。抄袭主要是指思想抄袭,如果文字抄袭而引用充分,还算抄袭么?很多人把思想抄袭和文字引用混为一谈,典型没有经过学术训练。骗过了查重软件,就是原创了么?立意短浅,照猫画虎的文章可以骗过软件,但骗不了同行。
我不是英语作母语的作者,文字工作如何解决?基本没有解决。大约3月份,印度的“学术农民工”告诉我,我的专著到他们的手上,他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把word格式换成Latex排版格式,给我一个星期的窗口在网上在线修改。我特地提前邀请了3位关系不错的美国学生,每人替我看三章,结果有一人跳票,答应的事没有做到,等于是我看了4章,别人帮我看6章,我最后再全部通读一遍,所以我想最后专著的英文水平不咋地。不过,这是专著,图形语言很多,公式语言也很多,所以大家不需要关注我的英文。从4月14日到4月21日,是我的修改窗口,直接到网上修改,发现印度人很拖拉,也很马虎,有一大段文字被跳过了。最终冻结之后,4月28日,告诉我专著已经上线(网上电子版),五月初印刷,6月1日收到从荷兰寄出的专著2本,硬皮包装,十分精美。定价129美元,电子版定价89美元,我没有投入一分钱,版权是10%。结果不到1个月,国内网站已经可以免费下载我的电子版了,亚马逊卖1135人民币,学术在中国真的不值钱。
那么,这一次出版体会是什么?
1. 从我的第一个念头到第一篇文章发表,花了5年时间。第2 到10篇文章,只需3年。整个专著的集中写作耗时2个月,全部思考时间是9年。
2. 可燃性是所有易燃易爆气体安全性的基石,对此有矿井和化工的国家都会很关注,比如非洲的国家,只要搜可燃性图,就可以找到我。可是国内搜这个方向的人很少,我想这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不折腾,所以只要有现成办法的地方,绝对不会找新办法。问责制最大的危害,是把对科学问题的关注,转移到对人事问题上,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科普工作非常有害的。在问责制之下,专家不需要钻研,钻研的结果不能发表,调查的结果不能公开,所以中国的灾难总是重复发生。
3. 没有编辑的慧眼,我只不过是玩弄数学游戏而已。可是他能够看出我的方向有专著的潜力,这是编辑的最大功劳。后来的编辑,只给我一个评审中的问题,没有替我改一个字,我都不知她在干什么。然而,我还是要感谢第一位编辑,他替我发掘了金矿。
4. 经常有人问我,你的理论评价如何?我只能说,应用很广,研究者很少,不是热门研究,所以引用率不高。但这是婴儿,没有人要求婴儿能够去干活,专著也是如此,用上就管用,用不上连婴儿也不如。有没有用看专家的见识,靠引用率来判断,仅仅表示你的方向很热门。
5. 曾经有霍尼韦尔和GE的工程师来信询问我的方法,因为他们需要作系统集成,所以可燃性图对他们有用。国内还在竞争产品的初级阶段,所以对系统集成似乎不感兴趣。
6. 用英文写作,面对70亿读者,用中文写作,只有14亿读者。这不是关键的地方,关键的是,我们的校园提倡廉价的知识,我们的政府拒绝监管知识的生产工作,所以知识显得很廉价,这不是你我的错,这是文化的惰性和不作为。
7. 专著和科普,本来没有明确的划分,都需要创新才有出版发行的空间。可是我国把创新定义为专著,把改编定义为科普,给出版工作开了后门,给创新工作拖了后腿。人人都想走科普,只是给自己没有创新找一个借口。美国没有科普,我们所认为的科普只不过是另一种创新,对此我们认识不足。借着科普的名义逃避创新,这是对写作出版工作的误解。
8. 出版难,不仅仅是作者水平不足,也有编辑眼光不足的原因。美国的编辑没有给我改一个字,我辛辛苦苦地修改英文,只不过给读者留个好印象,让他花钱感到痛快而已。我在国内接触的编辑,大多采取逃避的态度,借口不是我的领域,就推荐给他人,他人当然不会用心,往往不了了之。编辑往往自我辩解,我们的读者口味太刁;乔布斯说的好,在好东西出来之前,用户不知道他们希望什么,所以好编辑决定了出版的质量,中国没有好书,不是没有好作者,而是对国内的编辑失望,都跑国外去了。我们的编辑还在担心出版中的问责问题,这是市场化没有搞好的原因。而市场化的最大障碍,就是教育系统不重视版权,这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9. 我看过一些历史书,发现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远远比我们的教科书深入。比如外国人通过老虎和大象来认识中国的环境史,我们只会翻译,也会依葫芦画瓢,但是在历史领域的创见很少,是否与我们的教育单一性有关?多样化生存,单一化容易灭绝,可是我们的体制就是把维护单一性当作己任,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对此不便深入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