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也说专著的出版 精选

已有 13282 次阅读 2015-9-24 12:02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知识, 出版, 专著

也说专著的出版


看了范老师的《专著出版为何要资助》,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我的专著刚刚出版,所以有一点从作者角度的看法,希望对国内的出版工作有一点帮助。

能不能写书,眼界真的很重要。我虽然只有一本书,但看过一些英文书,所以对那些同行的贡献大体知道一点,心中一点也不仰视。在某一个领域积累多了,自然就有体会,之所以写书,是因为自认比同行多一点认识,拿自己的一点认识来考究别人的看法,张三长,李四短,各有所长,自己的立足点就比别人高了,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写书,自己的贡献和别人的贡献可以分得很清楚。

20139月的一天,一位Springer的编辑找到我,问我在写了几篇关于可燃性的理论文章之后,是否可以单独贡献一个章节或写一本专著。我手头刚好有一份综述(第二章),还有上课的讲义(第三章),和几篇在不同领域的理论应用文章,于是就答应下来,写一本可燃性的专著。题目都是编辑给我定的《气体和蒸汽的可燃与可爆性》,因为他更了解市场,这个方向在过去的200年之间,没有专著,只有几份美国政府矿业局的报告,所以存在很大的机会,他替我选中了这个方向,给我一个发表的机会。我当时心中还有一点心虚,希望在2年内交稿,事实上,我一年就交稿了,出版还等了一年。

写书的困境在于,因为篇幅可以无限长(给我的计划是160页),你的见识一定要全面。为了这个全面,我又努力在其他方向研究,在写书的过程中又有4篇理论应用文章已经投稿了,因为评审过程冗长而主动要求退稿。我的感受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可能内容很多,在文章中讲不清楚,总是有评审问我这个是为什么,那个是为什么。问题在于,我在这个方向已经出版了10篇理论推导,评审不了解我的先期工作,让我后继的理论研究发表越来越困难。我都搞不清评审员的认知水平到底在哪里,不可能让我在一篇文章里把所有的理论再重复推导一遍,所以专著是一个理清自己全部思想的好机会。没有评审者的挑剔,也没有对细节的吹毛求疵,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对专著的包容。我看过这个方向的500篇文章,自信有独到之处,这就够了。过去200年,我的方向没有完整的专著在前面,就不存在重复问题。我的方向非常基础,所有的化工安全都需要,所以市场前景不错。所以,当我的编辑在20144月离职之后,我的项目并没有受到影响,虽然接手的女编辑似乎对我的专著不感兴趣,经常对我的Email爱理不理的,我有点感冒。

最后,我的书有213页,只有55000字。关键是我有200多张理论插图,推导了200多公式,这5万英文是用来解释公式和插图的,谈不上多,工科学生没有废话,不会编故事,只会直来直往报告发现。比计划多出来的60页是例题,通过各种现成的和自己编造的例题,来增加本书的实用性。我2014630日交稿,10月份有一点评审意见返回,稍微修改之后,我担心抄袭问题,特地向编辑指出,我的第二章综述有一些文字问题,希望她帮我排查。结果,她又多审了6个月,怕我有抄袭,但没有发现一点问题,因为我用Endnote引用很充分,虽然有一两句话抄袭,那是正常的学术引用。抄袭主要是指思想抄袭,如果文字抄袭而引用充分,还算抄袭么?很多人把思想抄袭和文字引用混为一谈,典型没有经过学术训练。骗过了查重软件,就是原创了么?立意短浅,照猫画虎的文章可以骗过软件,但骗不了同行。

我不是英语作母语的作者,文字工作如何解决?基本没有解决。大约3月份,印度的“学术农民工”告诉我,我的专著到他们的手上,他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把word格式换成Latex排版格式,给我一个星期的窗口在网上在线修改。我特地提前邀请了3位关系不错的美国学生,每人替我看三章,结果有一人跳票,答应的事没有做到,等于是我看了4章,别人帮我看6章,我最后再全部通读一遍,所以我想最后专著的英文水平不咋地。不过,这是专著,图形语言很多,公式语言也很多,所以大家不需要关注我的英文。从414日到421日,是我的修改窗口,直接到网上修改,发现印度人很拖拉,也很马虎,有一大段文字被跳过了。最终冻结之后,428日,告诉我专著已经上线(网上电子版),五月初印刷,61日收到从荷兰寄出的专著2本,硬皮包装,十分精美。定价129美元,电子版定价89美元,我没有投入一分钱,版权是10%。结果不到1个月,国内网站已经可以免费下载我的电子版了,亚马逊卖1135人民币,学术在中国真的不值钱。

那么,这一次出版体会是什么?

1.                  从我的第一个念头到第一篇文章发表,花了5年时间。第2 10篇文章,只需3年。整个专著的集中写作耗时2个月,全部思考时间是9年。

2.                  可燃性是所有易燃易爆气体安全性的基石,对此有矿井和化工的国家都会很关注,比如非洲的国家,只要搜可燃性图,就可以找到我。可是国内搜这个方向的人很少,我想这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不折腾,所以只要有现成办法的地方,绝对不会找新办法。问责制最大的危害,是把对科学问题的关注,转移到对人事问题上,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科普工作非常有害的。在问责制之下,专家不需要钻研,钻研的结果不能发表,调查的结果不能公开,所以中国的灾难总是重复发生。

3.                  没有编辑的慧眼,我只不过是玩弄数学游戏而已。可是他能够看出我的方向有专著的潜力,这是编辑的最大功劳。后来的编辑,只给我一个评审中的问题,没有替我改一个字,我都不知她在干什么。然而,我还是要感谢第一位编辑,他替我发掘了金矿。

4.                  经常有人问我,你的理论评价如何?我只能说,应用很广,研究者很少,不是热门研究,所以引用率不高。但这是婴儿,没有人要求婴儿能够去干活,专著也是如此,用上就管用,用不上连婴儿也不如。有没有用看专家的见识,靠引用率来判断,仅仅表示你的方向很热门。

5.                  曾经有霍尼韦尔和GE的工程师来信询问我的方法,因为他们需要作系统集成,所以可燃性图对他们有用。国内还在竞争产品的初级阶段,所以对系统集成似乎不感兴趣。

6.                  用英文写作,面对70亿读者,用中文写作,只有14亿读者。这不是关键的地方,关键的是,我们的校园提倡廉价的知识,我们的政府拒绝监管知识的生产工作,所以知识显得很廉价,这不是你我的错,这是文化的惰性和不作为。

7.                  专著和科普,本来没有明确的划分,都需要创新才有出版发行的空间。可是我国把创新定义为专著,把改编定义为科普,给出版工作开了后门,给创新工作拖了后腿。人人都想走科普,只是给自己没有创新找一个借口。美国没有科普,我们所认为的科普只不过是另一种创新,对此我们认识不足。借着科普的名义逃避创新,这是对写作出版工作的误解。

8.                  出版难,不仅仅是作者水平不足,也有编辑眼光不足的原因。美国的编辑没有给我改一个字,我辛辛苦苦地修改英文,只不过给读者留个好印象,让他花钱感到痛快而已。我在国内接触的编辑,大多采取逃避的态度,借口不是我的领域,就推荐给他人,他人当然不会用心,往往不了了之。编辑往往自我辩解,我们的读者口味太刁;乔布斯说的好,在好东西出来之前,用户不知道他们希望什么,所以好编辑决定了出版的质量,中国没有好书,不是没有好作者,而是对国内的编辑失望,都跑国外去了。我们的编辑还在担心出版中的问责问题,这是市场化没有搞好的原因。而市场化的最大障碍,就是教育系统不重视版权,这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9.                  我看过一些历史书,发现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远远比我们的教科书深入。比如外国人通过老虎和大象来认识中国的环境史,我们只会翻译,也会依葫芦画瓢,但是在历史领域的创见很少,是否与我们的教育单一性有关?多样化生存,单一化容易灭绝,可是我们的体制就是把维护单一性当作己任,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对此不便深入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923047.html

上一篇:赢在起跑线上的中村修二
下一篇:说说沙特朝觐踩踏事故
收藏 IP: 112.26.69.*| 热度|

36 罗朋峰 牛文鑫 范可强 范运年 黄永义 姬扬 黄仁勇 檀成龙 周健 文克玲 王启云 赵凤光 李其刚 张卫 代恒伟 白龙亮 陈昌春 霍艾伦 邱敦莲 李兆良 蔡小宁 姚伟 武夷山 李健 晏成和 叶剑 刘立 郭向云 蒋永华 曹俊兴 王晓明 陈敬朴 闫钟峰 陆玲 xuqingzheng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