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眼看女白领之死
就在昨天,深圳发生了一件女白领瘁死事件。出于职业敏感,我立刻研究了美国的应急对策,发现这一意外事件是我国消防制度的先天性不足造成的。但愿这一事件能够让我国的公民认识到,紧急医疗救助,离不开专业的消防制度。
根据网上的说法,”录像显示,梁娅在10点29分倒下后,有7位市民从旁边经过,有的看了看就走了。10点32分,一男一女两市民走到出口后又折返回到梁娅身边,俯身查看,其中男子返回地铁站内通知地铁工作人员。10点35分,地铁两工作人员赶到,一人俯身查看,一人则对着对讲机说话,随后两人在旁边守着,没有人将梁娅扶起来,也没有采取急救措施。11点04分,在梁娅倒下半个小时后,民警赶到现场。随后,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一起在旁边等候。民警不时跑到地铁口,看救护车是否到达。”
在这里,有三批人:市民、地铁工作人员、民警,都有机会上前去挽救她的生命,但是,为什么没有去帮一把?第一,目前国内的道德舆论与司法体系有差距,救人容易被诬陷,这是摔倒者缺乏救助的关键,这是有能力无胆量的问题;第二,这三种人都没有经过紧急救助的培训,因此对付不了类似的救人困境,这是有胆量无能力的问题;第三,救护车必须从医院出发,等到达之后必然因为路途遥远而误事,这是有胆有能,却做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消防制度落后,消防只管灭火,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抢险救灾和医疗急救的任务。这一点,在上一次动车事故中就表现无遗了(当时的现场消防只提供设备,让什么特种应急部队指挥,可见中国消防的救灾能力是非常弱的,根本没有发挥其同行应该具备的功能。换句话说,中国消防不够水准,是因为不重视)。
那么,中国消防的美国同行是如何看待消防队伍提供医疗急救的问题的呢?1972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从事了一项全民的调研,即调查社会消防能力问题的American Burning运动,其调研报告指出:“有充足的理由让消防队伍提供紧急救护和辅助医疗功能。首先,消防站总是位于可以保证快速响应灾情的地点,那些停靠在消防站的救护车也会在战略上(出车速度上)响应迅速。其次,由于气质选择的原因和长期培训的结果,消防队员就是天生的救援人员,处理所有急诊病人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责任变化的困境。第三,为了让紧急车辆前往火灾现场而设计的通信系统,也是朝着充分处理所有紧急情况的方向而开发。所以,消防系统的通信设备对于救灾来说最先进、最齐全、最有效,不用可惜了。最后一点,美国消防是服务乡里的地方性组织,提供救护服务将会加强在那些支持本地消防工作的社区人民眼中的价值。”
那么,中国消防为什么不能提供医疗服务呢?第一,我国历代消防基本都是政府官办的,古代政府最害怕地痞流氓的趁火打劫行为,所以对民办消防一般不鼓励,不信任。第二,我国目前的消防是兵役制,前期培训少,干完就解散,为他们投入相当的专业培训不值得。所以,那个著名的洛阳退役消防队员除了会打洞,什么也干不了。第三,大约是1996年,台湾发生一场著名的大火,在汹涌的民意和民代大佬的推动之下,台湾开始提供特勤服务,也就是说,把消防队伍的灭火功能推广到救灾领域。恰恰此时,中国的消防队伍也开始功能区分,一部分仍然灭火,一部分从事特勤救灾,为地方提供救灾服务。由于我国消防的官办和国防性质,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正因为是免费,也导致对队伍投入不多,无法提高技能。所以,美国消防的三项任务,中国消防学到了两项:灭火和救灾,还差一项让我们消防制度达不到以人为本,就是缺乏医疗救助。
为什么消防不能提供医疗?可能的原因是不好收费。美国接受急救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赖帐的,一种是付费的。赖帐的越多,急救账单越高,所以美国的消防急救看上去很方便,但我是不敢劳烦我的消防同行的,账单受不了。问题在于,人家是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服务的,如果是生死,又如何来计价呢?所以,中国消防看上去很便宜,但什么也干不了,除了勇敢鲁莽一点,不能解决社会的紧急救助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的急救还是仰赖120,不是依靠119,等120与119 合并的时候,才能算中国崛起了,其中有很大的经济考量,我是不敢深入研究的。
当然,美国的制度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为非火灾事故动用宝贵的消防车,是非常不经济的;要求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消防队员去抢救病人,也是不合伦理的;由于通讯系统的问题,经常导致沟通不良,结果导致大量的响应行动造成浪费和不经济。人家的维稳经费都浪费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公安救人事件中,对得起民脂民膏么?
顺便说一下,深圳消防是中国大陆除香港之外水平最高投入最多的消防队伍。借鉴香港(继承的英国制度),深圳采取的是公务员制度,仅仅是防火领域得到相当的重视。在灭火领域,还是兵役制消防,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深圳消防所面临的救人困境,全中国都存在,台湾也是如此。海峡两岸都不重视建立以人为本的消防制度,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传统文化的不足。以人为本?认识不足;大国崛起?消防先行。
谁让你生活在深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