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在公厕被强奸的高中女生为何不该呼救

已有 3421 次阅读 2016-5-24 07:18 |个人分类:现代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下文中作者反驳的观点具有抽象隐喻意义。

媒体报道消费者遭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时,媒体和执法者往往首先希望或要求消费者增强甄别真假优劣商品的能力,而不能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杜绝或尽最大可能减少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

弱势群体遭遇不法侵害时,主流社会声音最响的是弱势群体的自身维权,而无视社会上弱势群体越受侵害,越维权遭受的侵害越严重的现实。一些维权者在维权之路上,不仅没有维护自己正当之权益,反而落得个肢体残疾,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用一句民间俗语说,叫做站着说话不腰疼。从来不去考虑弱势群体的维权成本。

这种推卸自身责任的行为所透露的文化有着极其冷血的特征。

雷洋的遭遇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在当下中国侵害主体现场维权的困境。




在公厕被强奸的高中女生为何不该呼救

心路独舞

一名劣迹斑斑的男子,大白天在镇江一公交站台旁的公厕女厕内将一高中女生强奸了,镇江中院刑一庭庭长在发布这一案例时,痛心之余警示家长和学校要对孩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因为被害人在遭受侵害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呼救,而当时的公交站台上有多名乘客,公厕附近应当还有路人,如果呼救的话逃脱魔掌的可能性极大。

说实在的,读完这个报道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觉得其中的潜台词意味很浓,有些暗指在被强奸的结果里有这个女生的错似的,那么这位女生真该呼救吗?

首先,这位女生并不能理智地确认周围有很多人,美国心理学家根据案例统计得出,女生被强奸者袭击的第一分钟里大脑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的,在镇江的这个案例里,也是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当时公交站台上有多名乘客在等候公交车,公共厕所附近应当还有路人”,被强奸者锁在公厕里且正在遭受袭击的孩子是无法确认这一点的。其二,这位女生呼救了话你敢肯定就会有人听见吗?就是有人听见了话你又敢肯定会有人“见义勇为”吗?在一个老人摔倒了都没人敢扶的社会里,我想我们每个人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有迟疑的,那么你怎么能指望一个高中女生就敢坚信呼救的结果一定是会被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谁能保证呼救不会激怒强奸者,从而导致女生在被救之前就被掐死,之后的调查也证实了“被告人的主观恶性极深,人身危险性极大”,这种情况下生命重要还是贞操重要,我想答案是很明白的。

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在美国大学从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案例里指责“被害人尚未成年、自我保护意识十分薄弱”是很偏颇的,也是对受害者的二次加害。不管受害者反抗或者没反抗,被强奸都不是受害者的责任,而是强奸者的错,我们不应该告诉受害者当初你若呼救的了话“逃脱魔掌的可能性极大”,这样说似乎是在暗示受害者应该对自己的被强奸负责,在这种逻辑下女生是没有任何赢面的——如果没呼救的话,你是在接受或变相鼓励强奸者;如果呼救被打最后还是被强奸的话,是你反抗得不够猛烈;如果反抗过猛最后被杀的话,是你不会随机应变保护自己。被强奸受害者最难克服的心理阴影是“自责”,而如果我们关注她们的话,最不应该做的是加重她们的“自责”,不论呼救或不呼救、反抗或不反抗她们都并没有做错什么。

被强奸时究竟是否该呼救,我最认同的是著名作者苏·李斯(Sue Lees)在《Carnal Knowledge: Rape on Trial》这本书中的分析。她认为去教导受害者一定要呼救和反抗是不对的,她在调查了英国的100个强奸案例后发现,在受害者呼救和反抗但没有成功逃脱之后,强奸者的暴力行为都有极速升级,甚至导致受害者被杀,因此在不能确认肯定能够获救的时候,呼救和反抗常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对策。她认为,如果在被袭击的第一分钟呼救和反抗不奏效的话,此后也很难成功,因为从强奸者的心理角度来看,常常并不完全为“性”,而是一种“控制”和“征服”,如果受害者的呼救和反抗影响以强奸这种方式来“征服”的话,他就会采用更暴力的征服方式,而这时“生存就变得比避免被强奸更加重要”(引号里为本文作者译)。

近两年,未成年女生被骚扰和强奸的案例很多,由此导致恶性结果的也不少,我们的确应该呼吁家长和学校加强完善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但作为司法机关更应呼吁的是社会应该怎样才能为孩子们成长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环境,切不可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师和家长,更不应该指责受害的孩子们做错了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979328.html

上一篇:简单的类比,无助于社会的进步——再次围观雷洋案
下一篇:少见多怪,硕博进中学教书成热点
收藏 IP: 120.210.174.*| 热度|

8 陈桂华 张骥 蒋继平 魏焱明 马志超 姚小鸥 biofans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