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少见多怪,硕博进中学教书成热点

已有 3217 次阅读 2016-6-2 11:35 |个人分类:现代观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硕博走上中学讲台,多年前就已出现。

现在稍微好一点的中学,实际招聘的教师的学历都是硕士或博士。

供需双方的自愿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至于说由名校硕博任教中学,提炼出“不患浪费患‘不均’”的反对理由。真的有“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诧异。

从这一“热点”看出我们许多人对相关国情的了解是何等的贫乏。




别对名校硕博进中学教书大惊小怪

名校硕博生争当中学老师背后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与名牌高中的“火爆”相反,很多小城市、县城、农村的中学招聘,难以吸引到优质毕业生。

这两天,一条人大附中招聘中学教师的消息在朋友圈“走红”了。在今年人大附中招聘教师公示名单里,16人中有9名博士、7名硕士,其中3人是名校“海龟”,其他人也都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顶级名校。不少朋友不禁慨叹,名校硕博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只能屈就中学去教书了。

其实,名校硕博毕业做中学老师,早就不是什么“大新闻”。犹记得六七年前,就有中科院博士来我的高中母校任职生物老师;而在三四年前,一位北大中文系的老师曾对我说,“要是我的博士能进北京名牌高中教语文,老师们都会替他高兴!”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名牌高中,近年招收新教师的“门槛”升到了名校硕博,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之所以舆论对此现象反应敏感,主要源于两个心理:其一,在读的硕博生有强烈的“代入感”,愈发对当前就业难感到焦虑、甚至绝望。毕竟,只有极少数名校毕业生才有机会找到好工作。其二,很多家长、中学教育工作者,对人大附中等名牌高中抢占各种资源愤愤不平。当下,中学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各种优质资源被名校择取,无疑是对普通中学学生的不公平。

在不少人看来,博士毕业进高校、科研机构本来是最优选择,毕竟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未必适合潜心高精尖学术研究的博士去做,甚至会让有些人觉得多年求学“书白读了”。深究之,舆论揣测当事人心理时混淆了一对概念:高中老师和名校高中老师。

实际上,相比进入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普通高校,很多博士更乐意在大城市的顶级高中教书。以北京为例,若能进入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校教书,不仅能解决北京户口问题,在物质收入、社会地位、孩子教育、人脉等方面也前景可观。另外,从历史上看,“牛人”在高中教书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民国时清华国学院毕业的李鸿樾曾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等名师,毕业后回到故乡在浏阳公学、长郡中学等校任教。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在国外,即使欧美国家的名校博士毕业生,能进大学教书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博士毕业从事各种工作都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名校硕博选择当中学老师,也与中国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有关。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大量岗位人才欠缺,大学生供不应求,反倒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体现。

值得注意名校硕博生争当中学老师背后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与名牌高中的“火爆”相反,很多小城市、乡镇的中学招聘,难以吸引到优质毕业生。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囿于现实因素不愿意从事中学教育;另一方面,普通中学教师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前景不好,这些因素都让不少有“教师梦”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耐人寻味的是,与我们的常规印象不同,人大附中招聘的老师里,反而没有师范科班出身的人,而在北京名牌高中,死板应付高考、“填鸭式教育”的路子早已被抛弃,但是,大量普通中学的学生依然要指望高考应试打“翻身仗”。这种校际、地域、城乡的差距,又岂是简单的求职和教育问题呢?(黄帅)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官网





下表来自合肥一中官网http://www.hfyz.net/form-serchDoc?ID=7062  

选聘

单位

岗位数

岗位要求

备注

学历

学位

学科

年龄

其他

合肥一中

4

本科及以上

不限

50周岁及以下(196561日以后出生)

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不含合肥市(县、区)所属学校在岗教师

合肥六中

1

博士学历及学位

数学

40周岁及以下(197561日以后出生)

 

 



人大附中招聘教师全是名校硕博,是“应该”还是“浪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导读

近日,人民大学人事处发布了一则“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让人震惊!作为一所中学,此次招聘教师的“最低学历”都是名校硕士。这师资水平也着实太“硬”了吧!

在中关村59号,长期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好好学习,为了孩子将来读隔壁!而在隔壁,也长期流行着一个段子:好好学习,为了孩子将来不读隔壁!

是的。“中关村59号”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而“隔壁”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人都戏称母校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大学”。不要问小编为什么知道这个段子,因为小编也来自这所附属大学......(′д` )…彡…彡


点击播放

 

GIF/31K


7名硕士,9名博士

以下是人大附中本次招聘的教师人员名单公示



从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出,本次共招聘16名教师,其中7名硕士,9名博士,有三名教师来自于国外留学,其他13名也均毕业于国内名校,集中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专业上多集中于基础学科,比如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等,还有一名教师来自于神经内分泌生理学这个专业......

博士教中学,是“合适”还是“浪费”?

面对如此阵容强大的中学教师招聘名单,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小编随手截取了一些网上评论。

以下观点仅为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哦~



人大附的地位在坊间不可撼动

人大附中官网显示,创办于1950年4月的人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学校,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



学校校本选修和大学先修课程有200多门,其中外语类课程包括多门外教学科英语及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芬兰语等。学校创办了“三高”足球训练基地,培养“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的体育后备人才;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为在数理、语言、计算机、科技、创造发明、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开辟绿色成才通道。

事实上,虽然官方并无排名,但人大附中在坊间有着不可撼动的名声与地位。

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2015年9月公布的一份《2015中国高中排行榜》上,人大附中位居全国第一。榜单发布方表示,排名的标准是通过对全国高中2015年及近年学生生源和升学数据的研究,从每个省份选取了30所以上高升学率的高中,组成规模接近1000所的排行候选学校,再从高考、自主招生、学科竞赛和留学、生源质量展开评价,人大附中以100分的得分遥遥领先其他学校。

许多高中的师资都达到了这样的水准

其实,不只是人大附中,许多在全国排名前列的高中都达到了这样的师资水准。

比如,南开中学2015年的教师招聘公示名单是这样的



关于这份“师资过硬”的招聘名单,你有什么看法呢?投票或者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编辑 / 杨利伟



名校硕博任教中学 不患浪费患“不均

近日,“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发布,引起舆论热议。作为一所中学,该校此次选聘教师的“最低学历”是名校硕士。从名单上看,本次共招聘16名教师,其中7名硕士,9名博士;有3名教师毕业于国外大学,其他13名均毕业于国内名校,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不少看官的第一感受是,费尽心力念了硕士博士的人,最终只去了一所中学教书,实在是学历浪费。但在我看来,这是替就业者乱操心的逻辑,也是社会流行的“基础教育用不到高学历人群”的惯常意识。

一方面,就业是双向选择,既然是两厢情愿,跟学历浪费显然没有任何关系。凡不是靠爸妈安排而自己择业的人都明白,最终选定某单位具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其决定性因素,他人并不一定能推测得知。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同样需要高学历人群。大家通常认为高学历人群应该去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而不应该去中小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相对大学而言,中小学所学内容简单,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也简单。有过学生经历的人,都知道不同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往往有着天壤之别的效果,究其原因,不仅有教学方法的差别,也有教学视野与理解力的不同。当然,高学历并不一定代表高素质,也不代表一定能成为好老师,但从普遍规律来看,无疑更有优势。

虽然硕博士进中学任教不是学历浪费,但不意味着没有反映出一些问题。问题不在于这些硕博士的选择与人大附中学生的幸运,而在于为什么人大附中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一所中学的师资选择,竟然抵得上某些一本或二本高校?从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来看,其间反映出的资源分配的失衡的确令人震惊。目前来看,这种失衡至少体现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三个方面。

不是所有的中学都有此吸引力,人大附中的金光闪闪是资源积聚的结果,但从网友晒出的南开中学2015年拟聘任12名教师的公示来看,有10名是硕士,2名是博士,这意味着人大附中并不孤单。也即,在不同地方都有类似名校积聚资源,跟其他学校明显拉开差距的现象。同时,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较大,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016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中讨论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愿意去中小学教书的硕士博士越多,越是中小学生的福音,越是我国基础教育之幸。但从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分配而言,应该通过持续的制度修缮,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保持基本的公平与正义。过于失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意味着公民间享有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程度过高,这不是社会之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981929.html

上一篇:在公厕被强奸的高中女生为何不该呼救
下一篇:浙江大学,让人怎么说你呢?——从浙大校庆文言文公告不合格说起
收藏 IP: 120.210.1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