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会应该这样开
首先,组会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导师,组会的目的当然是培养学生。那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分子”,还是培养成“知道分子”?“知识分子”精于思考,“知道分子”泛泛而谈;“知识分子”创造,“知道分子”制造。用王朔的原话来讲,就是:第一个人说的,叫“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隔了多少辈,俗称“八竿子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
作为导师,我们当然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分子”,而不是“知道分子”。所以,组会的核心在于精、不能泛。
组会应该是同一个小方向的学生和导师的深入讨论会,人数不能多,比如不宜超过5个人。要留给与会者思考的时间,要允许“冷场”,要允许学生和老师去翻看所讲论文的细节,看看论文作者到底是怎么做的。除ppt屏幕之外,要有至少一块白板,老师或学生有想法时上去写写画画,把灵感留下来。
组会应该是导师和学生深入思考研究课题、孕育灵感、取得突破的重要过程。获取这些灵感与突破,一定要有深度思考、深入讨论、反复出错、反复探索的时间。
组会不应该是泛泛的论文介绍会。因为,泛泛而谈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泛泛而谈的论文介绍会听多了,学生们感觉上好像知道了许多东西,但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引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 跟踪型研究之路。科研的本质在于把一个问题做深做透,而不在于你有多么广博的知识可以侃侃而谈。知道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原创科研。
组会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成长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场所。通过磨炼学生、挑战学生,让他们在磨炼中“百炼成钢”,让他们面对挑战时养成自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习惯成自然”,走上社会以后具有足够强的能力独立面对各种挑战,实现“我的生活我做主”,活出精彩人生。
二、文献应该这样读
要读原始的经典论文,即这项理论或研究的“第一篇”或“第一批”论文,而不是近期论文。因为,经典论文不仅有“知识”(具体的理论),而且有“思想”(理论是如何从0到1获得的)。近期论文是从经典论文传承下来的,只传递“知识”,无法传递“思想”(充其量是解释“思想”,而且往往解释错误);即,近期论文只传“意”,不传“神”。
要读对于解决你的具体问题有用的论文,而不是热点论文。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你会发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才是真正关键的科学问题。这时,你就要去查文献,看看前人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哪些理论与方法。你要仔细、深入地精读这些相关文献,在它们的基础上开发更好的模型、尝试更好的算法、证明更深刻的定理,等等。然后,将这些新的结果汇总起来,这才是原创性论文,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正道。
要读原创大师们的系列论文,体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学习天才们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方法。
天才往往是这样的:开始时别人不理解他们,质疑他们或者忽略他们;后来有人读了读他们的论文,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点道理;接着大家又想一想、想一想,消化理解之后,觉得很显然、很简单,就应该这么做;最后大家再回头一看,这么简单且重要的事情竟然从来没有人做过 --- 这就是天才!
读大师名作,向天才学习;携江南旧梦,载春风十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