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解决导师和研究生矛盾的核心要素是导师要做回一线研究者

已有 6535 次阅读 2019-7-5 19: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科学网上长盛不衰的话题。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导师们谆谆教导的博文,以及研究生用生命反抗的报道。本来,导师和研究生应该是命运共同体。那么,是什么把导师和研究生推到了利益的对立面呢?我觉得一个核心的因素,是导师自己是不是一线的研究者。如果导师自己是一线研究者,那么导师和研究生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反之,两者的利益会出现根本的冲突。为什么这样讲呢?下面容我慢慢分析。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我和导师就是命运共同体。我们一起研究问题、一起推敲细节,在苦思冥想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进展受阻时一起发愁,难题解决后一起欢呼。我们是科研路上的伙伴,是克敌攻坚的战友。本来,导师和研究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关系,我和导师的这种关系并不是特例,在美国和欧洲的研究型大学中是普遍现象。那么,形成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

  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导师自己必须是一线研究者(自己做实验、自己编程序、自己推公式、自己证定理)。科学研究就是“黑屋子里抓黑猫”,只有亲临第一线,才能掌握其中的奥秘。如果做到这一点,导师和研究生的许多矛盾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化解。

  首先,如果导师自己是一线研究者,靠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完成主要的科研任务,那么就不依赖于学生。这样,导师和研究生各自的角色就从根本上理清了。导师的任务本来就是培养与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给自己干活。导师和研究生本来就应该是科研路上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其二,只有导师是一线研究者,才能保持对科研的感觉,成为合格的导师。科学创新是计划不来的,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才能取得突破。如果导师长期不在一线钻研,就会失去对科研的感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给学生指明方向。结果是,导师埋怨学生不努力,学生埋怨导师瞎指挥,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其三,如果导师的主要心思在钻研学问,那么会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形成静心钻研学问的氛围。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学生们也会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这样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达到毕业的标准。研究生毕业怎么都要有科研成果,而成果不是逼出来的,也不是焦虑出来的,而是静下心来做出来的。如果导师是一线研究者,就很容易营造静心钻研学问的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其四,如果导师是一线研究者,就会体会科学创新的艰难,这样就不会对学生提出盲目的要求,避免许多矛盾的起源。学生初入科研之旅,需要鼓励。作为一线研究者的导师更容易欣赏学生的点点进步,制定合理的科研目标,在鼓励与引导中促进学生成长。

  在美国和欧洲的研究型大学里,大部分教授一生都是一线研究者。他们奋斗一生、成就一生,童心不眠、初心永驻。在我的领域(人工智能,金融工程)有许多这样的学者,我的导师Zadeh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都在开辟新的领域:30多岁提出状态空间模型,引领现代控制理论;快50岁时开辟模糊领域(当下火热的AI三大支柱之一);70多岁开辟词计算领域;去世的前一年(95岁)还在做报告介绍他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做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Hinton就更是这样了,70多岁了还在努力推翻自己积累了三十多年的成果。

  在金融工程领域,索罗斯60多岁时阻击英镑,获利10亿美元;80多岁时做空日元,获利至少10亿美元。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长期积累、做足功课。他73岁出版专著“The Alchemy of Finance”,介绍他自己的“Theory of Reflexivity”。还有我认识、并在他家住过三个晚上的华尔街金牌交易员Lupien,70多岁了一直在读论文、做交易。经常发一些论文给我,共同探讨。


年轻的导师们,停一停你那匆忙的脚步

让自己的大脑休息片刻

思考一下我的人生之旅

为什么总是来去匆匆?

 

年轻的导师们,停一停你那匆忙的脚步

让自己的心灵仰望星空

那颗装载着童年梦想的星星

是否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

 

年轻的导师们,停一停你那匆忙的脚步

让自己好好的睡一觉

在梦中轻轻地问一句

我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年轻的导师们,停一停你那匆忙的脚步

不要在现实的压力下随波逐流

不要把自己的科研之路交给学生

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

要自豪地大声喊 我奋斗一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88276.html

上一篇:天才拼功劳,庸才拼苦劳 ---“996”之我见
下一篇:扎德如何反驳卡尔曼对模糊数学的批评
收藏 IP: 115.171.134.*| 热度|

21 黄仁勇 卜令泽 赫荣乔 周健 雷宏江 尤明庆 张勇斌 崔锦华 胡良军 黄强 张勇 郑永军 夏香根 王安良 苏德辰 蔡宁 杨正瓴 郭新磊 晏锐 徐义贤 尹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