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跨国制药行业巨头的应对
面临着仿制药的巨大冲击,又由于新药开发举步维艰,同时各国政府对于制药市场垄断竞争的监管压力不断提升,使得国际大药企积极调整其商业模式。一方面,在许多地区,它们试图通过“品牌化”来保全自身专利过期的专利药市场,以及维持合理价格。安永公司调查显示,专利药到期后,国外大企业往往会继续扩大生产,因为就风险成本来说,疗效确定、市场渠道清晰的过期的专利药仍然可以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在市场占优。原创和仿制药物产品比例的调整,已经成为被动的商业模式转换。
另一方面,跨国药企视仿制药企业为可以合作或收购的对象,积极进入仿制药领域。赛诺菲出价5亿美元收购巴西的Medley、墨西哥的Kendrick、捷克的Zentiva等多家仿制药厂,以此计划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并进入仿制药市场。德国非专利药品生产商通益药业公司(Ratiopharm)的竞购者名单实际上已经缩窄至两家公司,分别是以色列制药商Teva和美国辉瑞公司(Pfizer)。辉瑞的子公司Greenstone于去年刚成立,专门侧重公司已丧失专利权的产品。该公司2008年全球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辉瑞收购印度的仿制药企业Aurobindo 39种口服仿制药在美国市场的经营权利及20种仿制药的欧洲权利,此外还包括12种注射用抗生素——这些药品将通过辉瑞的子公司Greenstone在美国销售。
葛兰素史克通过一项协议,获得了印度仿制药厂商Dr Reddy's Laboratories的产品组合及100多种药物的未来供应线。总部位于以色列的梯瓦在2004年收购了辉瑞公司意大利的仿制药销售公司Dorom,成为意大利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商。印度药企Ranbaxy已被日本第二大制药公司第一三共收购。
全球制药企业的并购举措此起彼伏,从而导致药品的市场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跨国药企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了业务产品多元化,并且提高了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发生了多起制药巨头并购案,其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创造了新的医药并购历史记录。跨国药企之所以进行大规模并购,主要是考虑到专利药主力品种过期,又由于研发成本的提高以及研发风险的增大,企业从产品角度出发,更愿意寻找一些相对成熟的产品:要么将已知在研产品购买过来,要么几家公司共同开发。
辉瑞对惠氏的收购使其业务更加多元化,使其增加了包括生物制剂、小分子和营养品等方面的产品,且重拾OTC业务。诺华也通过收购爱尔康公司获得了眼药和护理产品方面的拓展。罗氏60%的销售额收入均来自生物技术药物,罗氏对基因泰克公司从早前的控股到去年的全资收购,使得罗氏在处方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道路越走越稳。其余还有默克收购先灵葆雅,雅培收购眼力健,Gilead并购CVTherapeutics。日本药企鉴于欧美药企进攻的压力,于05年左右即进行了一些合并重组,如山之内制药与藤泽制药合并为安斯泰来,其器官移植与泌尿系统领域得到强化,三共制药与第一制药也合并为第一三共。
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仿制药占到市场的90%以上,制药行业也有着复杂的游戏规则。由于制度原因,众多的专利药物由于未能够在中国申报专利,所以大部分药物可以不受约束地在中国仿制。多数医疗机构,尤其是大中型医院大多采用“一原研、一仿制”的采购准入原则,使国产仿制药的处境颇为困窘。重复仿制和低水平竞争抑制了制药行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加上体制的差异,我国一直是价格敏感的市场,拥有相当数量的低成本制药企业,但缺乏拥有强核心竞争力的药企。随着基本药物制度与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药品采购制度及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未来几年行业较大必将有较大的洗牌。
2009全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突破万亿元大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90%的农村人口,保障金额提高和报销比例提高,城镇非就业人口医疗保险起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施行,城镇就业人口实行强制全面覆盖和提高报销比例等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预期。许多跨国制药巨头中国看作业务增长的必须占领之地,有前瞻性的企业纷纷到中国布局,其中,直接对本土药企收购及注资成为一种便捷的方式,而这一行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拉开了帷幕。
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荷兰的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与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中国的华药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英国联合博姿与广州医药成立合资企业,日本铃谦株式会社与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美
正由于外资在国内制药行业长达数年的资本运作,目前合资、外资药企已经占到国内的30%,全球前25名的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均开设了平均技术水平较高的制剂厂,这些企业在市场推广和营销渠道上也已经能够“入乡随俗”, 并且由于制剂技术、管理水平等的差异,在目前阶段,跨国药企对于直接并购本土仿制药厂商方面目前可能持“谨慎态度”。也有的跨国药企会从原料药方面进行考虑,Actavis公司收购浙江手心医药化学品有限公司,就是希望将之作为一个低成本的原料药供应地。
通过资本运作,不断增强实力,成为一些国内药企的首要选择。2009年,上海医药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并且新上药分别与百联集团、银团、银联以及地方医药分销龙头合作,以打造新零售模式。在医药界,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和上实集团将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前段时间山西省也在当地政府主导下,掀起了一阵药企并购重组浪潮。
除了通过资本运营进行跨跃式发展外,发展迅速的中国本土药企逐渐把眼光放在全球市场,对这一市场进行审视和融入。2009年9月,华北制药华日公司通过德国EU-GMP认证现场检查,随后获得欧盟认可的无菌原料药GMP证书。扬子江药业、石家庄制药等大型药企都在积极申报美国FDA和欧盟的生产标准认证,以便顺利地成为国际化生产基地。双鹤药业目前就为印度著名的仿制药公司兰伯西生产某种片剂,而上药系则获得了罗氏的抗甲流药物奥司他韦的授权。
以华海药业、大连美罗药业、江苏先声药业、浙江海正药业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向垂直一体化医药公司转型。作为国内唯一制剂生产通过FDA认证的企业,华海药业将成为国际原研药企业制剂生产转移的优选目标。浙江海正药业在美国全资销售公司已经宣布成立,具备了面向国际主流市场的初步国际营销能力。
面临着国际制药业巨头不断向仿制药市场拓展,国内仿制药市场必然越来越狭窄,主流市场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缩小。目前国内约有4000余家医药企业,其中合资、外资占到30%。而大部分的本土药企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营销渠道窄,管理薄弱,随着新医改实施已显颓势。进入主流的全球仿制药市场之前,本土药企还需要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占稳脚跟,这意味着很长的路要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