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货膨胀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概念,而土豆等具体的物资价格的变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的概念,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强行让二者直接联系起来,所得的研究结果必定是有误差的。
第一个问题,货币的投放,除了委国财政投放外,一般是通过信贷、债务等渠道投放,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货币投放与物价变化有一个缓冲过程。市场的信心是一个,因为物资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一般性的政府规划,只把货币投入到个别或少数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手里从银行拿到大量货币,就会买原材料,增加工人。个别行业会带动整体经济,短期经济繁荣,工人收入也会增加。
如果货币投入过快,或者普遍开闸放水漫灌的话,就会造成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会带动产品物价上涨,从而影响生活消费品。
但如果市场判断物价缓慢上涨,就不会囤积物资,但个别的囤积居奇是另外一个。并且,市场如果判断物价会短期上涨,就会大量囤积物资。那么,会加速物价的上涨。形成指数效应。
第三个问题,货币的良性与否,在于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平衡。如解放时期的北海币,只把货币与物资相结合,完全无视金银本位。这反映的货币的本质,也点出了市场所恐惧的,即货币完全取决于政府,而政府却不受监管。而金银本位却是一种天然的货币监管手段。不过,它大大降低了经济的效率。已经与现代经济不适应了。
第四个问题,高储蓄率会对通胀形成限制作用。减少政府货币投入过多的风险。而中国的高储蓄率对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起了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在储蓄率降低的情况下,对房地产的种种政策,又起到了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富豪持有其实就相当于高储蓄率。其引申出来的是贫富不均问题,实际减少了社会消费水平。但对于储蓄率而言,影响不大。
第五个问题,政府指定物资价格,这种形式在物价市场化改革前,一直存在。如凭肉票买肉,凭油票买油。没有人监管你时,你可以随意把物价减半。只不过,这时的物价已经无法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
货币一直在通过信贷、债务的方式被投放,然后再通过这种方式被回收。不过,投放的速度一直大于回收的速度。委国等,直接财政投放,根本就没有回收,这个更糟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