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三方享受的课程 昨天,没有预打招呼,去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程,当讲课老师看到有老师巡听,闪过几秒钟的紧张,很快就进入两忘境界(忘记有人巡听,忘记了紧张); 听后的感觉不错,觉得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改进。
其中Zj老师的《操作系统》和Pj老师的《智能手机开发》两个课程的印象特深,他们用讲课艺术,把听课变成了一种享受。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享受听课;老师每次提问都有积极的响应,学生的享受和积极情绪,反过来感染了老师,使老师也享受着讲课;而笔者则享受着旁听。
好体验不敢独享,现写成博文,供朋友们鉴赏,特别地,建议本学院中希望改进教艺的年轻教师,利用近水楼台优势,抽时间去听听他们的课。
好课程的堂面特征 包括:
(1) 出勤率高,教室基本坐满,个别的粉丝学生会提前20分钟(或更多)来占前排座位;
(2)课堂上有交互,老师妥善调度,或点问单答,或面问群答,气氛活跃,时有笑声;
(3) 学生眼含灵光,而不是面带疲惫,不玩手机,不玩电脑,少计笔记,特别精彩时,不是面向书本或笔记本,而是面向老师或投影屏幕。
老师的口碑和口碑红利 讲课好的老师,在学生中颇有口碑,学生选课时,会咨询高年级的学长和老师,选课时就获得若干正能量信息,建立了一种好的心理暗示,自然听得专心,这种专心会放大听课中的好感觉。
所以,讲课精彩的口碑是老师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口碑红利,赢得更多的口碑。而口碑资产的原始积累,是老师从青果时节就开始努力,用辛勤换来的,用汗水浇灌的;随着教与研的突围,讲课也从从生涩到娴熟。
如果像市场上那样竞争客户,好课程肯定人气高,听课客户不少(当然,完全放开的自由竞争,不一定有利于优化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写书、听课和讲课 写书有写书的规矩,教科书讲究内容系统、完整,照顾多层次读者;语言准确,科学概念有一定抽象性,有的教科书,特别是引进的英文原著,颇有难度,不是那么好懂,学过的人都说那是本好书。书已经那么写了(或者,只能那么写),没学过的人就需要一位好老师的引导。
听课有听课的听法, 最主要是要听懂,要意会;
而讲课有讲课的艺术,要讲思想、讲方法,以例解难,以具体释抽象,以多个不准确描述逼近准确描述,...
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两位老师的课讲得好,好在哪些地方?
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真准备。这两门课不是最容易讲好的简单课程,课程中,常有几个线索,交叉前进,互为前提结论。两位老师对复杂问题的解析就像多线索的抽丝剥茧,娴熟、流畅而轻松。而抽丝剥茧的关键是能看得准应该抽出哪几根线头,看到要点,不全照书本,又不脱离书本。这来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内容的正确处理。
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科研实践。两位老师做过多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开发项目。在Pj老师的《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课程PPT中,知识点都有大量实例,大量彩图,其来源多是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如米聊,微信,飞信、新浪微博,360,QQ,…等等。对这些知识点,学生平常有所感觉,只是没有这样系统的,高观点的分析,老师一点,触动学生心中灵犀的开关,立刻就通了。
操作系统课程中,讲到操作系统的难点时候,学生对抽象系统中的实现技术缺乏实感,Zj老师时不时会给出一段C语言实现的程序(不是书上的,而是在自己的科研开发中用到的);用程序,而不是文字来描述实现的过程和窍门,具体、好懂,学了就可尝试用。
什么是科研促进教学? 这就是科研促进教学!
解惑解到点子上 操作系统课程中,Zj老师把学生难理解的难点解析得很到位,笔者猜想,或者是老师还记得到当年学这门课时的困惑,或者是对现在学生做过深入调查,将心比心地解惑,学生随着课程而产生的疑惑,正想提问,但一时还不能把问题整理清楚,老师开始了讲解,解惑就解到了点子上。
看似随手拈来,实为用心又用脑的精心准备。两位老师的讲课中,图片多,实例多,联想多,老师的个人见解多。
图片多,有图有真相;实例多,以例释难易理解;联想多,可以展开学生的思路;老师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有批判才有创新。
讲到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子进程之创建与运行,Zj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几十秒钟,学生虽不一定能回答,但对后面的解释有了思想准备,然后,老师给出了在DOS,Windows,Linux 中处理该问题的实际例子,学生立刻因似曾相识而感到亲切、具体,频频点头。表示“嗯,嗯,是什么一回事”。
这些图片、这些程序,看似随手拈来,实际上是备课时进行选择并精心且准备的。
用什么词汇来描述他们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用心”,通常,“用心”是描述责任感;笔者觉得还要加一个“用脑”,这包含了调研、调度与合理。
学生觉得享受的课程,一定不会逃课。去年Zj老师被评为川大十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听完他的课,觉得此项殊荣乃是实力所挣,实至名归,绝非浪得虚名。
他们的课程中当然也有可以提升的地方,一次两次课程的感受不一定准确,也肯定不完整;现在把体会写出来,愿意和本学院的老师,一起去听,去学习、去感受,去改进我们的教学。
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