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博友建议改名,原名:多样化的的平时考查---巡课笔记之七)
万紫千红才是春天 在春天來到有山有水、有楼有河,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新校区去巡听课程,心情特爽。
(组合照片素材来自校园网)
近几周感受了多种特色的平时考查方式,在考查要素的权重分配上有些体会,利用周末写出来,与院内老师以及网上朋友分享。
开学第一课,多数老师会给选课学生交代当前课程的考查政策:
总成绩 =W1*考试 + W2*作业 + W3*项目 +W4*讨论 + W5*考勤,(W1+W2+W3+W4+W5=1 ,0≤Wi )
上述的“项目”,对应于Project, 通常完成一个较大的程序或系统。其中的考试权重W1和考勤权重W5比较稳定,各位老师规定的权值相差不大,W1大多在 50%-65%, W5大多在 0.05-0.1;没有明显特色;而当关于作业、项目、和或讨论的权重之一被突出时,就成了课程特色。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老教师教学方法好,中年教师项目多、经验也多,刚从国外回来(引进或进修回来)的老师,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各师各教,“我的课程我做主”,老师们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了个性化的权重,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特色。
人们说“一朵红花孤孤单单,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对各种特色的包容,让我们看到了教坛上的春花烂漫。也许是数据挖掘的职业习惯 ,一见到了多个对象,就忍不住想做分类聚类,分析课程特色。大致有下列几类:
平时作业驱动型(HomeWork-Driven)作业权重 W2比较大,例如25-35%:有一些基础理论课,如大一的离散数学,不容易进行实验和前沿问题讨论,教师可能可能会强调平时作业。作业的量较大,题较难,批改工作量也大,可能安排助教来协助批改作业,教师可能在习题课上组织讨论和互动。
项目驱动型(Project Driven),项目权重 W3 比较大,30%-35%, 例如:
(1)编译原理,要求学生“发明”并实现一个小语言,例如实验一个玩具型的C语言编译器;
(2)数据库,学生用C语言写一个玩具型的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或用现成的DBMS实现一个能够运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如图书馆管理,停车场管理,);
(3)智能手机开发,要求实现一个能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初学者的作品,不一定要求卓越,但求要一定要真正能能运转;….
讨论班驱动型(Seminar Driven)讨论班权重 W4 比较大(20%-30%)。有一些前沿课程,如网络安全,数据挖掘,云计算专题等,本科生不容易写出大程序,也不适宜做大量作业,教师在书本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在指导下自研自学的讨论班。
下面要介绍的FZL 老师的“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就是这一类型,颇有特色,值得参考,且听细细道来。
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讨论 听过多次课堂讨论,但FZL 老师的“信息系统安全”课的令人耳目一新。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身边的信息安全”, 每个学生小组3-4人,选一人作10分钟发言。题材广泛,自由选题,好题目如”网络银行加密手段探讨“,“超文本安全协议之简析”,“软加密技术的技术要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同学们自己曾经好奇过、疑惑过,又通过自研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源于实践,充满了生活气息。
多少岁月,终于凝聚成这一刻 “查文献 --小组讨论--写出PPT--预讲演”的过程是忙累的过程,是从“想得正确:到“说得清楚”,再到“写得明白”的过程;
为了这10分钟的报告,有的小组用了一两周业余时间中的相当部分,忙累之余,就有一点“多少岁月,终于凝聚成这一刻”的感觉,报告人上台来,多少有那么一小点紧张,在语速、表达、肢体语言等方面,当然不会像老师那样老练;但我们高兴地看到,毕竟,小鹰起飞了。
同学们的PPT中图丰表富,配色鲜艳,有的图片还有点现代动漫元素,那种 “累并快乐着”的心态透出了页面。在笔者听到的几个报告中,觉得题为“网络银行加密手段探讨”的那份报告准备得挺充分,因为时间限制,讲演时不得不删减一些页面。可能是受讲演者的委托,有人用手机拍照(没有闪光),留下青春中难忘的一瞬。
同学报告之后,老师点评,提问,同时做了考核。
即讲即作的 “民意”调查 老师还为课堂讨论设计了“民意”调查问卷:
1 你听懂了报告内容吗? (非常清楚 A---不知所云 E) ( )
2 你觉得讲的内容有趣吗? (非常有趣 A---非常枯燥 E) ( )
3 你觉得他们的准备的充分吗? (查阅了大量资料 A --- 简单地复制+粘贴 E)( )
4 你还想给他们说什么?(自由书写)
每位听众要给每个报告小组填写一张问卷,报告完后,小组成员现场回收,看见他们急切的阅读,眼神中充满期待并略有紧张,知道他们很在意这种“民意“调查。
我的课堂我做主,考核加权有特色: FZL 老师的考核加权分配是: 期末考试60分;平时作业20分,课堂讨论10分,考勤10分;特色如下:
有弹性的平时作业,20分,布置多次作业,作业分量不小,对每个同学的多次作业,教师或助教至少会批阅两次,计20分;
发言面广的课堂讨论,10分,用9个学时,每学时中可有3-4个组发言,对小组全覆盖;如果规定各组各次的发言人不同,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基于阈值的考勤,占10分,每学期中,不定期的课堂签到大约10次,每签到一次2分,出席5次以上算满分;
关于大学生课堂是否需要点名,朋友们有不同见解,曾经写过一篇“照相点名”的博文《实事实地有实照,从此点名不烦恼?》。在那篇博文的评论中,有人赞成点名,也有人不赞成点名,各有各的道理;在我们学院,有的老师采用了照相点名,有的老师没有采用;
这种基于阈值的考勤颇有弹性,例如,学生要到图书馆查资料准备讲演,对于已经理解的节次,偶尔一两次不来出席,在包容之中;这种理解和包容下,学生们的实际出勤率远远高于最低出席阈值50%。
平时考察巧兼点名 听课中还见到过另一种基于平时考察的变相点名的方法, CZ老师的“数字图像“课程中,在复习上次课程要点难点之后,可能插入课堂练习(几分钟时间),要求按一定百分比上交练习结果 ,例如,一学期有10次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至少交6次,觉得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
(1) 规律性温故,这不同于突然袭击式的考试,能督促复习;能考察平时的投入度;
(2) 温故而知新,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程,过度自然;
(3) 省时,比点名节省时间,能间接达到点名的效果;
(4) 阈值可调、有弹性。要求学生按一定百分比阈值上交作业,兼有考勤的作用,百分比阈值可根据据闻课程调整, 例如,50%,很宽松;60%,不苛刻,70%,可以接受;有一定弹性。
生活是博文的泉源 上篇博文的评论中,有位博友鼓励说,难得把教学相关的博文写得这么有趣。其实,不是我写得有趣,是课堂有这么有趣, 是生活本身就这么有趣,感谢老师们把课堂组织得如此有声有色、这般有盐有味;笔者只不过把观察到的趣事如实写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小而言之,生活是博文的泉源;中而言之,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泉源;广而言之,生活是各类创新的泉源。
相关博文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