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基于信息学科重视国际会议论文的事实,对相关基金申请者提一点建议,然后通过对几篇讨论出版方式的英文文献的摘评,说明为什么IT学科看重国际会议论文。
又是一年科研春播时 最近,收到几份邀笔者提意见的青年基金申请书,申请人是几位刚获得博士学位,在外校任教不久的“前学生”(谐音听起来不错)。欣喜地看到他们的在立项和创新方面都写得不错,但又似有两多两少:(a)预期的论文性成果中,计划的高级国际会议论文较少,杂志论文较多;(b) 经费计划中,计划的设备费较多,而参加国内外会议和国际交流的费用较少。细问原因,回答说:
(1)国际会议费用高,在国内开国际会议需4千—5千元,到国外开国际会议,需要2-3万元,相比之下,杂志论文版面费较少。
(2)会议论文不容易被认可。 杂志文章被SCI、EI检索多,易得有关方面承认,而国际会议,即便是某些录取难度像进奥运会一样的顶级会议,论文还不一定被SCI,EI检索,在某些单位不容易得到承认。
笔者的意见是:
(a)上述的第一条理由不充分,现在的青年基金足够支持参加一些国际会议;
(b)几份申请书的经费计划中,学术交流费用较少,可能影响进一步学术交流,闭塞了学术视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青年基金不宜计划太多太贵的设备, 在激烈竞争中,不合理的经费计划可能会有负效应;
(c)如果将来用于论文和学术交流的费用超出规划,在日益严格的财务审查制度下,会报账困难;
(d)上述的第二条理由不成立,或正在变得不成立,信息学科,特别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日益看重有资质的国际会议论文了,准确地讲,这里的 “看重”是指“不歧视”,是相比于过去被“看轻”而言的”。下面将展开解释。
会议 VS. 杂志,争辩已久 科研教学位在项目申请、人才评价、晋升和招聘时,都不能避开对论文的质与量的评价。人们从不同角度追求合理与公平,追求中有争论、有辩解,出现过猫腻、见到过恩怨;争辩者中,有人是为公道、有人是为生存、有人是为尊严、也有人是为利益,还依稀听到过相关的悲情故事。
经过多年争论和实践,在信息科学领域,特别的,在计算机科学圈子中,人们不再歧视资格的学术会议论文了。原因是:
倾向会议之几个视点 信息科学学科看好会议论文的原因中,包含有下列几个量度:
(a) 新,(学习者视点)。信息学科相对较新、知识更新快;在学术会议上,研究者以创新会友,新思想、新方法、新方向在会议上的表达比杂志早半年、一年,甚至更多。
(b) 严,(管理者视点)信息学科,特别是计算机学科,严肃的学术会议审稿严、论文完整性要求高;录取率低, 例如有几年中,SIGMOD 15%, VLDB 18%,ICDE 17%, SIGKDD 15%, Dasfaa、WAIM、 APWeb etc 18%—25%,通讯领域的国际会议录取率还有10%左右的(参见评论8),比某些学科的杂志还要严格,从而论文质量靠谱。
(c) 快,(创新者视点) 信息学科的新思想从提出到应用的过程不太长,创新者希望知识产权尽快得到承认,而不愿慢等庆功会或追悼会。有的杂志从投稿到发表,需一两年甚至三年;这样的光荣发表,有可能是庆功会,也有可能是追悼会,前者是指成果已被产业界广泛应用,而后者是指成果已被更好的成果取代。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许多研究者会先在会议上发表,获得知识产权,再把(合法的)升级版投稿到到杂志,等它一两年。
(d)近 (竞赛者视点)。学术会议比较亲近,竞赛者在处于同一时间点,后生可向先行者当面请教。而学术杂志的的交流不能当面相对,但有效时间长,几十年后还可被后生研究。
上述的以文会友话题太严肃,而金庸描述的以武会友就比较轻松活泼。金庸先生描述过多次武林大会,最出名的是两次华山论剑;他也描述过N年一期的武林期刊,最出名的两个可能是华山思过崖洞中“魔教長老破五岳劍派”的专辑( Special issue ),以及《侠客行》中用蝌蚪文表达的武林秘籍(含语言障碍),被石破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率先破解,其优点是时效长,几十年几百年后还被后来者学习传播。
比较武林的两刊两会,在武林英雄眼中,似乎武林会议更热闹,更有人气。
几篇有趣的文献--刊会之争 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和索取,希望介绍关于“刊物与会议论文之争”的素材,本文参考文献中列出了几篇这方面的有趣的英文文献([1-4]),可下载原文。限于篇幅,这里仅简析前两篇。
典型比较:两刊vs.两会 文献[1]通过数据库方向的和两个顶级杂志(ACM TODS和 VLDB Journal,简称两刊)以及 两个顶级会议(SIGMOD和VLDB,简称两会)的对比,试图说明典型会议论文的质量不错 。
笔者猜想, 该作者E. Rahm大概是哥德尔的粉丝,哥德尔第二不完备性定理的较通俗表达是: “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则S的相容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把S换为会议论文集合,如以会议论文来挺会议论文,则涉嫌王婆卖瓜了。
为了避此嫌疑,E. Rahm在系统外挺系统,在会议外挺会议:他在严肃的《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杂志上发表了这篇力挺会议论文的研究论文。他考察了1996 -- 2004 年两会与两刊的论文。注意到ISI没有国际会议SIGMOD和VLDB的影响因子(或者,认为是0),为公平比较,用Google Scolar数据来计算学术会议论文的影响因子。
“两会”与“两刊”同研究方向,同属顶级,结果却出人意外:在所有的年份,(尽管会议论文集的引用记录更不完全),重要文章数量及被引次数两个指标上,“两会”比“两刊”高得多。
下面图表来自文献[1].
含冤的影响因子 文献[2]像信息学科的辩护律师,列举详实数据,为计算机学科论文的影响因子鸣冤叫屈。文献[2]以Google Scholar为工具,举证涉及了8700多篇会议和杂志论文,揭示一个事实:在计算机学科,ISI不但轻视或完全忽视了会议论文的影响,对杂志文章影响力也严重低估,而Google Scholar 的评价正确得多。
被影响因子遗忘了的角落 曾经有一段时间 有一些资格出版社(如Springer等 )出版的计算机会议论文集被SCI检索,那时可能还有一个(被低估的)ISI影响因子,现在,许多资格的计算机学术会议都没有 ISI影响因子(或者,被视为 0)。
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科研成果,评奖金,评审学科发展,验收学科建设项目。当和其他学科横向比较时候,计算机学科的ISI影响因子往往低低在下,师生们或情绪不高,或略有牢骚,或想仰天长啸,而文献[2]为我们啸出了一口气。
Google Style 下面的简单而直观的估算表明,顶级会议的影响力相当不错。
在文献[1,2]中,作者模仿ISI的算法,引入基于Google Scolar的影响因子GsIF:
第N年的影响因子 GsIF(N) = 第N-1年和第n-2发表论文的的GS平均引用率
与ISI的公式一样,只不过采用了GS的数据。巧得很,GS 也是 Google Style 的缩写。在各种Style流行的今天,不妨把GsIF 称为Googl Style 或谷歌-Style.
在Google Scholar和DBLP上容易查到下列事实: 从1994-2003年的每一篇SIGMOD文章平均被引用70次,VLDB文章平均被引用50次。
按谷歌-Style, 粗略地(偏向保守的粗略)计算表明:SIGMOD影响因子大于7,VLDB的影响因子大于5。 (有兴趣的朋友可做精确的研究)。
一个建议 其实,出台影响因子的Thomson ISI 不过是一个民间的机构兼盈利公司,我们的计算机学会CCF是学科性的学术机构。ISI能出台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韩愈.原毁),我们为什么不能推出更公平的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为了学科横向比较的公平,有理由向有关机构(例如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建议:以Google Scholar为基础,通过适当的修饰、约束,规范出一个子集(包括引用和被引),推出一个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影响因子公式或计算办法。
诚如是,则善莫大焉。
Some home work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做三件事情:
(a)本文文献仅仅列出4篇文献,追踪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查找引用这些文献的文献,找到更多相关的文献;
(b)用“新数据+新方法-->新研究”的路线,看看新结果对本文是加强还是削弱;
(c)如果读者的单位仍歧视国际会议论文,不妨用这些文献作申诉抗争的依据或武器。
参考文献 (可在附件中下载)
[1] Erhard Rahm。” Comparing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conference and journal
ublications in computer science Erhard Rahm”,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
28 (2008) 127–128 127, DOI 10.3233/ISU-2008-0562 点击这里下载.pdf
[2] Lorcan Coyle,Jill Freyne,etc. "A quntative Evaluation of thr Relative Status of
Journal and Conference Public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Technical Report UCD0CSI
2008-08,October 2008 点击这里下载.pdf
[3] Massimo Franceschet ,The role of conference publications in computer science:
a bibliometric view,Via delle Scienze 206 – 33100 Udine, Italy January 20,
2010点击这里下载.pdf
[4] Michael Ernst ,Choosing a venue: conference or journal? by Michael Ernst
(mernst@cs.washington.edu) December, 2006 点击这里下载.mht
相关博文(基金与科研系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