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87

博文

学生由“材”变“才”,改造是关键! 精选

已有 6010 次阅读 2010-6-23 10:45 |个人分类:读研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导师, 学生, 可造之材, 可用之才

“材”意为“可造之材”,寓指可以培养的对象;“才”则指“可用之才”,既能为自己所用,也能为他人创造价值。而“改造”涉及到两个行为对象,一是作为施动者的导师——改造者,二是作为受动者的学生——被改造者。本文论述的前提是“导师对学生尽职尽责”,仅在此前提下探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首先,学生是否为可造之材?在现在的研究生录取制度下,尽管学生与导师之间是双向选择,但对于学生的可造潜力,如学习力、持续力以及创新力等科研必备能力,导师仅通过研究生面试并不能深入了解。有的学生招入门下之前甚至没有通过这种单对单的面试,而是由学校直接分配。同时,师生之间是否有缘投机,学生是否接受导师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是否彼此认同,都需要岁月来检测。从教育的基本理念来看,导师理应因材施教,不论是怎样的“材”,都应该是可造之材。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是“材”,都可以因材施教,孔圣人也曾用“朽木不可雕也”来形容不可教育和改造的学生。学生是否为可造之材,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存量和潜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导师是否认同,是否是导师眼中的可造之材。

其次,“可造之材”如何改造成“可用之才”?如果学生是可造之材,那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变为可用之才,还是受到多因素影响。这主要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做分析。外因方面,老师遇到可造之材,很有可能产生惜才情节,其盼望学生成才的迫切心理毫不逊色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情怀。因此,必然会设置各种培养环节,提供各种锻炼机会,急盼学生快速成长。导师对学生,就像呵护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不辞辛劳地、披星戴月地为其成长施肥、除草。在接受这样的外因作用下,学生的成长可能出现以下五种类型(如图一所示):A型是“一直成长”持续成长型;B型“缓慢成长-突飞猛进”后起之秀型;C型则为“成长-停滞-再成长”间歇性成长型;D型为“成长-停滞”停滞不前型;E型是“成长-停滞-下降”不升反降型。导致这五种类型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学生内因因素:一是学生是否具有不断否定自我、持续提升的能力。二是学生的表现是否让老师产生坚信自己的付出不会白费。

    

其中A型学生,能够持续不断地快速成长,一方面自身有强烈的成长欲,另一方面对导师的教育理念也非常认同,因此导师当然非常喜欢并加珍惜可造之才,于是不断付出改造心血。不过,这种“永动机型”的学生以及“琴瑟和鸣”的教育局面实为罕见,真可谓可遇不可求。

B型后起之秀型学生,属于慢热适应者。这部分学生一开始处于成长速度较慢的时期,可能原因有几点:一是对研究生生活的不适应,虽然心底里非常乐意接受导师的改造,但是一时跟不上导师改造的步伐,而造成落下的改造功课越来越多,此时需要坚持精神,一旦突破则会如同一匹黑马高速前进。二是本来存量不够,但是不愿放低姿态承认自己的不足,对需要接受的改造,心存芥蒂,但一旦突破心理障碍,并且愿意为成长全力以赴时,也将马上转为快速成长型。

C型间歇性成长型学生,则较为常见。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快速成长之后,出现一段成长停滞期。有的成长停滞期较短,很快就会过去,因而不会给导师和学生自身造成很大的困扰。有的成长停滞期却较长,导师与学生双方都会经历一场心理战。一方面,导师可能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实力判断有误而使得付出的心血白白浪费。此时,一旦自我否定,就会改变付出策略,避免造成更多的沉没成本。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如果缺乏良好的心态,不能做出及时调整,也有可能自我怀疑,即认为自己并没有这个被改造的潜力而出现心里脆断。此时,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主要还是学生个人,一是自我心理调节要及时,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在心理战中,连自己都不能打败,则更难以有真正的突破和超越。二是及时与导师沟通,接受导师的疏导,这总比自己一个劲地自我怀疑更容易帮助自己度过停滞期。

D型停滞不前型学生,亦有不少,且令导师非常头痛。一种是自己上进心不强,得过且过。虽然刚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在外力的推动下勉强维持一定的成长速度,但一旦导师放手让其自我尝试着自我成长时,就会马上停滞不前,因为自身对成长的内驱力不够。另一种就涉及到导师与研究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导师认为学生应该在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地弥补自身不足,改变性格缺点,并重新塑造一个高素质的自我,但学生在接受导师教育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并非与导师的价值取向相同,觉得没有必要将自己置于非常努力的境地。因为那样确实会很累,改变的过程如蝉蛹蜕变成蝴蝶一样痛苦。因而就会迟迟不能领会导师的苦心。最后使得导师失去继续教育的信心,导致停滞期在研究生毕业前都还不能结束,成为了读研期间的记忆中的永恒停滞。

E型学生不升反降,最为罕见,也最令导师失望。这类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发现再怎么努力都跟不上导师的指导步伐,因长期背负不堪忍受的成长重压而心力疲惫,出现心理脆断。虽然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和肥料,然而阳光过强会把树晒死,水分过大会把树淹死,肥料过多会把树烧死。此时导师的付出,对学生而言如同强加的阳光、水分、肥料,使学生深感自身能力有限而承受不起。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导师为学生确实尽心、尽力、尽责,如果学生不能正视这一切,只是不断强调导师的输送的营养是对自己强加成长压力,自身并没有成长的潜力,甚至做出与导师关系决裂的行为。那么导师付出再多,也将是打水漂,这也无奈导师后面会转变付出策略。其实,失望的不仅仅是导师,更是学生自己。不过,幸好这类学生并不多见,否则必有导师“吐血身亡”。

不论是属于那种类型,学生的心态、个人价值观以及对导师的认同感,在由“材”到“才”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导师的“识材”与“造才”能力是重要,但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材”的标准,不能为“才”付出努力,导师可能也会感觉力不从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086-337999.html

上一篇:靠自己?靠别人?被别人靠!
下一篇:试图再次思考“何为信仰?”
收藏 IP: .*| 热度|

23 陈远建 陈绥阳 王涛 王修慧 吕喆 金小伟 张芳 李学宽 张旭 张少雄 刘博 黄璐 贺爱群 李萍瑶 周灵娜 李莎 仇三水 杨其 张志军 田兆贤 刘剑 liufei861109 guotao1988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