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男人肥胖比女人肥胖更糟糕 精选

已有 7282 次阅读 2015-4-3 14:54 |个人分类:期刊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男女差异, 肥胖

现在似乎有一个广泛的共识,那就是肥胖不利于健康,因为肥胖是多种疾病发生的高危因子。不过,我仍然坚持肥胖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所谓“健康的肥胖”是指没有炎症的肥胖,而“不健康的肥胖”是指有炎症的肥胖。在前不久刚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这两种类型的肥胖得到详尽的描述(HO-1.pdf)。

肥胖显然与饮食及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脂肪饮食通过肠道特殊微生物的降解,可以促进肠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单纯营养性肥胖。最近,科学家在肠道中发现了一种能导致肥胖的细菌——分枝梭菌,为肠道细菌促进单纯营养性肥胖的观点提供了佐证(mBio-2014-Woting-.pdf)。

分枝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它不含内毒素(脂多糖),因而不会渗透入血导致炎症。因此,这类细菌引起的肥胖就是“非炎症性肥胖”。相反,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的过度繁殖,会使大量内毒素渗透入血,并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从而引起全身性慢性低度炎症。

炎症也可以导致肥胖,但它并不是通过营养吸收途径而引起,而是以调节血管新生和线粒体增殖的方式来实现的。炎症可以使脂肪组织血管新生受阻,线粒体增殖减少,结果脂肪无法分解、氧化和产能,最终导致脂肪沉积。因此,炎症导致的肥胖就叫做“炎症性肥胖”。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出现炎症性肥胖,但相比之下女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远小于男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含有高水平的雌二醇及其受体,可以发挥抗炎作用,使炎症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main (1).pdf)。

相反,男性体内虽也含有雌二醇,但浓度很低(14-55皮克/毫升),仅仅相当于更年期后(绝经)妇女体内的雌二醇浓度(低于35皮克/毫升)。不过,最新研究表明,女性在80岁以前,大脑中的雌二醇浓度仍然保持高水平,随后才迅速下降(12035_2012_Article_8281.pdf)。

雌二醇是怎样发挥抗炎作用的呢?实验表明,雌二醇抗炎并不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而是改善炎症造成的缺氧环境(ncomms7340.pdf),阻止淋巴细胞浸润脂肪组织引起的炎症后纤维化。简单来说,雌二醇是通过下图所示的机理发挥抗炎作用的(main.pdf)。


首先,雌二醇(E2)与雌二醇受体(ERα)结合传达信号,促进脯氨酰-3-水化酶(Phd3)基因表达。其次,再使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泛素化并降解,最终阻断缺氧诱导的纤维化与炎症。

因此,就肥胖而言,女性肥胖者体内的炎症水平要比男性肥胖者低,这样肥胖女士患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风险就比肥胖男士低。下面是一个解释关于女性糖尿病患者低于男性糖尿病患者的观点,我看后忍禁不俊,觉得有些说法似是而非,而有些说法又缺乏科学依据,但仍承认糖尿病患者男多于女的事实。


北京XX糖尿病医院专家就此介绍说,糖尿病男女比例失衡原因主要和两性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现在大多数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的生活相对于女性肯定没有规律可言。糖尿病男女比例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首先,女性对外形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是一个以瘦为美。所以,对于最求“杨柳细腰”的女性来说,赘肉是绝对不容许的!而身材好坏不仅仅关乎美丽,还关乎健康。事实证明,肥胖不仅容易导致糖尿病,还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2、 由于年轻女性都比较注意身材,所以肥胖患者很少,相对而言,糖尿病的发病率不如男性高。

3、 年轻女性保持身材的初衷并不是预防糖尿病。爱美的女性大多是很在意身材的,同时也会注意控制饮食。相对合理的饮食结构正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径。对于男性而言过多的应酬,使得男性在饮食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饮食不规律、饮酒过度等。

4、 最后,不得不说病从口入。在饮食性别差异方面,男性是绝对的食肉动物,而女性则偏爱素食,喜欢清淡绿色饮食。女性的这种天生的饮食偏好也使其饮食结构更合理、更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79569.html

上一篇:揭开女性长寿的秘密
下一篇:吃动物油好还是吃植物油好?
收藏 IP: 219.130.239.*| 热度|

17 刘全慧 王春艳 陈小润 李颖业 唐凌峰 蔡小宁 汪晓军 侯沉 罗汉江 邢志忠 张晓锋 陈惊海 peosim shenlu biofans yzqts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