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为什么“玄”(一)

已有 9221 次阅读 2014-11-12 09:0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学, 虚构性概念, 臆测性理论, 主观性疗法

导读:本文首先探讨了“玄”的含义,是指早期人类对宇宙间万事万物既渴望知晓又懵懵懂懂茫然不可知,既渴望阐明又无以言表或言不达意而采取的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的措辞。接着,从概念的虚构性、理论的臆测性、疗效的主观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这种“玄”的学术状态以及临床情形。最后指出,当前所谓中医与西医的并列实际上是个逻辑上的误会。在医学里只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分。所谓中医、西医只不过是传统医学大家族里两个不同地域的医学而已;而现代医学是在传统医学基础上摒弃了大量虚构性概念、臆测性理论、主观性疗法(即“玄”的东西),经历了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重新脱胎换骨而建立起来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并形成了日新月异加速效应的世界医学体系。

 

刘洋的博客“中医玄化是条不归路”,博主郑小康在文后留言:“您回复20楼的那篇文章我看了,简单说一下。文章强调‘过分强调这些玄理对中医的重要性是对传统中医的曲解’,问题是文章作者提的那些‘玄理’,在中医看来不过仅仅是常识而已,这就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易经、道德经这些东西玄吗?可能不懂的人觉得玄,但你不懂能怪谁呢?”

看到郑小康博主的回复义正词严,刘洋博主似乎毫无招架之力,于是不揣愚鲁前来凑个热闹。而且颇知郑小康博主是能够深入讨论之人,但愿我们通过平和的讨论能够让某些问题更加清晰一些,则幸莫大焉。
我以为,刘洋博主对“玄”的理解应该是:不能直观感知,具有深奥或者神妙难捉摸的意思。《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西游记》云:难,难,难!道最玄。《太玄·玄告》云: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说明“玄”表达的是人类早期对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既渴望知晓又茫然不可知,既渴望阐明又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心理状态。但人类的奇迹在于他们是一种具有聪明大脑的动物,因而能够创造工具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通过严密的逻辑来探讨尚且不能感知的事物。尤其是近代以来,人类早年不可知的事物(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多地成为可知,自然哲学里的神秘主义也渐行渐远,系统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医学领域也是这样,人们遵循现代科学方法和研究程序,已经将过去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玄学”(指传统医学理论,主要是所谓“西医”。其实,在医学里只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分,所谓中医、西医只不过是传统医学大家族里两个不同地域的医学而已)逐渐摒弃,早期让人们茫然的许多“玄”的东西(未知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逐渐被阐明,现代医药学经历了现代科学方法的洗礼,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在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的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形成了日新月异的加速度效应。那么,传统医学“玄”在哪里?
一、概念的虚构性
我在20多年前发表了一篇文章(见《医学与哲学》1993(7):25)叫“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其中从举实、移植、嫁接、类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学概念的发生基础。认为,现代科学概念有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变动性。
所谓可确定性,实际上是指概念的可操作性,是指概念的意义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解释,例如“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都可以通过某些操作结论来作出本体的解释。而医学史上的许多思辨性概念,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的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明确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并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显而易见,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确定其操作性解释,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首先,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其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因为实际上,所有的病机以证名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其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操作性解释,实际上却十分别扭,显得牵强附会。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所谓可检验性,是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科学概念的可检验性是与其可确定性紧密相关的。西医病理学概念“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可以通过操作来确定,也就可以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大多数中医学基本概念就无法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呢?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只属于思辩和虚构,一旦操作起来而把握的东西就变为其它而非“湿热”了。

所谓可变动性,是指科学概念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这种变动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涵义;一种是废弃原来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可变动性也是由上述两个特征所决定的,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中医学概念无法操作,缺乏可确定性和检验性,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名存实亡”、“名实不副”的混杂局面。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作者没有做出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实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不能进行概念的修正和更新了。

接着,论证了正名逻辑及其形成的概念对中医学体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影响:(1)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2)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3)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

 

附:本人相关博文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传统中医学的现代思考

范式的示范——中医学体系为什么一脉相承

论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

中医:实践会告诉后人

余岩及其《医学革命论》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中医学“气”概念的科学学思考——兼与孙广仁教授商榷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

《中医感悟录》目录

中医发生学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提纲)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五段论”:祝味菊构建的感染病辨证体系

与赵老师讨论“气”概念的几次通信

中医理论的科学美探讨

肺痨纳入外感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几个认识论问题

“截断扭转”在急性重症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与意义

我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科发展报告

《温病明理》贬叶排吴的功过得失——兼与柴中元同志商榷

《格致余论》与宋元理学

宋代“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

中医诊断观及其检验标准琐谈

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从“寒温之争”到“寒温合流”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从《伤寒论》到“温病学”

从“伤寒病”到《伤寒学》

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方案(试行)

温病概念之历史演变

“第三代中医”和《第三代中医论丛》的往事

藏象学说物质观的哲学思考

证是什么

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几点感想

手足口病“皮肤-经脉-脏腑”传变假说的论证

手足口病皮疹的“病位”问题

证素概念的逻辑缺陷

从侯宝璋在美国演讲中国医学史说起

手足口病证候学调查及传变规律研究

手足口病“皮肤-经脉-脏腑”传变假说的论证(一)

从欧盟对中药的态度想到的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缺陷

关于手足口病证候和病因病机研究的专家意见

科主任作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临床基地申报表

科主任作业:我院中西医结合感染病重点专科实施计划

身处双重特色担负身份焦虑——写在世界传统医药日

屠呦呦获奖对中医药研究的启示

读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有感

从著名中医裘沛然教授死后才能公布的真心话想到的

一位中医老教授的从业胸襟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二)

不同背景的人永远不会讲同一种道理

“中医传染病诊疗技术实验室”汇报材料(一)

“中医传染病诊疗技术实验室”汇报材料(二)  

关于“马兜铃酸肾病”

两种手足口病辨证模式的对比研究

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一)

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二)

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三)

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四)  

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五)

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六)  

“中医传染病诊疗技术实验室”重组工作计划(讨论稿)

实验室检查整改意见

现场评估考核汇报

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

同样的人体,共同的医学

多位中医药同仁积极参与今年的两院院士角逐

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读“可歌的研究可泣的人生”笔记

疗效竞争是真刀真枪,花拳绣腿上不了战场——感王进博文

复方中药的尴尬

读jiaxing9在“青蒿素背后的故事(1)”后面的留言

英全面限制中成药预示什么?

第二节《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一)

第二节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二)

序言与目录:即将出版的《手足口病中西医临床与基础》

《手足口病中西医临床与基础》前言

第一节 《内经》时代的疫病(外感病)学说(一)

第一节《内经》时代的疫病(外感病)学说(二)

第一节 《内经》时代的疫病(外感病)学说(三)

筹备“深圳市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交流会暨系列丛书首发新闻发布 

中药提取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

如何看中医的个人建议

手足口病分课题验收

莫教中医术语酿成求医者“心病”

从近年医药研发失败案例看中药疗效竞争前景

申报FDA临床试验:复方中药做好准备了吗

传染病临床诊断模式:从共性思考到个体化诊疗

杂气学说能够发展成现代微生物学吗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中西医外科学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其互补

试论中国古代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考察与定位:中西医疫病学史比较研究

比较中西医学发展史的思考

传统中医带给未来医学的启示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手足口病:中医药研究》样稿

手足口病病因病机、传变规律与辨证模式专家共识的背景资料(一)

答方舟子:青蒿是青蒿素的载体

武夷山手足口病会议散记

客观的态度,平实的资料:读王进关于三氧化二砷的三篇博文

王永炎院士谈“辨治”与“通治”

关于中药预防H7N9禽流感

外感病的传变学说

直觉与理性:中秋节读严家新科普狂犬病的博文

关于云南白药事件的两点疑问

治愈艾滋病,真的很难

性急的医者与拘谨的科学:再谈H7N9禽流感的中药预防

事实批判胜过逻辑批判

手足口病的分型与分期:中心事件的起点、拐点和终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842807.html

上一篇:从近年医药研发失败案例看中药疗效竞争前景
下一篇:河源行(一)
收藏 IP: 120.237.99.*| 热度|

8 蔡小宁 许培扬 黄荣彬 文克玲 李土荣 刘洋 印大中 王凌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