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由新西兰学者首次报道,1958年加拿大Robinson医师从患者粪便和咽拭在分离出柯萨奇病毒(Cox A16),1959年英国学者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969年美国学者发现一种新型肠道病毒与之相关,并于1970年命名为肠道病毒71型(EV71)。
1963年以来,英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19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2008年3月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发生大规模手足口病疫情,随后在全国多个省份暴发流行,特别是肠道病毒EV71导致患儿死亡病例增多,给患儿家长和社会造成恐慌。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弘扬中医药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设立行业专项以研究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方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李秀惠教授带领课题组按时完成了中医药诊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确定了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和重型病例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于2012年修订了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方案在全国推广。
本书在以上背景下由课题组多位临床专家编撰而成。本书汇集了手足口病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和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共分十六章,系统介绍了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学,以及中医对发热伴出疹性疾病认识、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治则治法、辨证论治、常用疗法、方药研究、中医预防与调护等等,适合基层医生阅读,也利于基础研究和相关专业人士参考,对健康教育人员、儿童家长以及志愿者亦有帮助。
在本书编写以及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和医政司、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石家庄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开封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儿医院各位领导和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崇高的谢意。
对于本书的编写,我们力求资料充分、内容丰富、新颖实用、深入浅出,以便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但由于时间仓促,经验有限,书中错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同道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修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